2010年6月6日,“首届思勉人文跨学科研究生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顺利召开。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共同举办,来自高研院、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对外汉语学院、社科部、商学院、金融学院、软件学院等院系的40余名研究生提交论文并参加论坛,高研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高研院研究生学业主管、历史系教授刘擎,以及中文系罗岗教授、传播学院雷启立教授、哲学系刘时工副教授等高研院研究生导师受邀担任论坛评委。
思勉人文跨学科研究生论坛由研究生院、思勉高研院联合发起,旨在实践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营造校园跨学科人文学术氛围,是推进学校学科交叉、互动,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的综合型社会人才的重要举措。每届论坛根据时下思想、文化热点,确定一个跨学科的研讨主题,逐步办成立足本校、面向上海、走向全国的研究生跨学科论坛,引领全国的跨学科研究培养。
首届论坛以“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价值与生活”为主题,设有两个会场、十个小场,分成报告人发言、报告人与听众互动、评委老师评点三个环节进行。
(一)
第一分会场的主题为“世界视野中的中国价值”,来自思勉高研院、文史哲、软件学院等院系的20多位硕士生、博士生参加。本会场共分5场报告讨论,分别由许纪霖、刘擎、刘时工三位老师主持、点评。
本会场回应了最近几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些热点话题。《文化多元主义语境下的普遍主义是否可能?》中,李望根同学通过对哈贝马斯、罗尔斯的分析提出,在文化多元主义的语境下寻求一种“对话普遍主义”是可能的,这与其被批评为是“乌托邦的”,不如说是有待建构的。王钦同学的《“普世价值”,抑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球视野》则认为,中国价值不应该被“普世价值”所规定,“世界视野中的中国价值”这一表达很容易落入受西方视野局限的圈套,若将这一表达转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球视野”,则更能表征中国价值的意义并有利于很好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复兴这一时下热门话题,亦引起与会同学的热烈、广泛讨论。虞海娜同学认为,为了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坚守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自信心,中华文化有必要重新树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朱莹同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重构——由儒学复兴引发的思考》中,从“文化运动”、“学理”的两个层面,对“儒学复兴”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江求流同学则从“造道”和“造神”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儒家思想所具有的不同理解可能。
论坛中,不少论题观点、行文风格新颖独到,受到与会师生的好评。伍龙同学的《片议时间的平等性——从孔子批评宰予“昼寝”说起》,从《论语》中的经典故事讲起,论述现代人平等对待时间的意义,他认为我们强调时间对于人的平等性以及对时间采取平等的态度,进而将自我的生命存在和时间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由此我们不但成就了时间,也同时成就了自己。黄锐杰同学的《观:鬼神与天命的通达》行文、风格颇具个性色彩,摆脱了沉闷的学院风气,许纪霖老师称之为“已经久违的风格”,“既有理性的思考,又重直觉和跳跃性思维,呈现出一种诗意的哲学风格”。同时,唐一方同学的《在自我实现与旧式婚姻之间——对中国古代知识女性人生选择的探讨》中,考察、探讨中国古代知识女性人生选择,她不赞成古时的守寡或为夫纳妾,因其本质上都是对夫妻关系的放弃,而应像朱盛澡等智慧女性一样,走一条实现自我与拥有婚姻幸福的道路,亦即“夫妇偕隐”,并指出实现“夫妇偕隐”的关键在于夫妇间志同道合、才情相当和建立独立家庭。
本场论坛论题广泛,对宗教信仰与社会进步、分配正义、善恶意识、现代人文教育等问题,以及康有为、梁启超、斯特劳斯、福泽谕吉、余英时、阿伦特等的一些重要思想,亦有相应的考察、探讨。
(二)
第二分会场以“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中国的城市生活和文化重建”为主题,来自思勉高研院、中文系、历史系、对外汉语学院、社科部、商学院等院系的20位同学报告了自己的论文,并与现场同学展开有效交流、充分互动。罗岗、雷启立、许纪霖三位老师先后主持,并对与会同学的论文报告给予精彩点评。
介绍本场主题时,罗岗老师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后面原本是一个感叹号,而我们现在要在后面加个问号:“城市如何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城市让谁的生活更美好?”本会场中,来自文学、史学、社会学等不同专业的同学,以各自的专业为视角,从现代城市的变迁、城市的管理、城市中个人的流变、城市的经济行为以及对未来城市生活的向往与思考等方面,就中国的城市生活与文化重建问题展开探讨、交流。慎月梅同学的《近代以来上海城隍庙功能的变迁》,主要从史学实证出发,讨论自明清以来上海城隍庙功能的变迁。张晓菲同学的《论“石库门”的改造》,则从实地考察开始,结合文学作品,剖析、理解上海“石库门”的改造与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评论中,罗岗老师建议两位同学可以互相补充,从而使论文更加饱满;历史学注重实证,文学研究则相对重感性,在跨学科的情境下,二者可做某种程度上的互动、融通。帅满同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对江西省P镇新生代打工妹的个案分析》中,利用具体的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新生代打工妹在融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身份认同问题,将社会学理论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
现代城市在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复杂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出来,而对后者的关注则是城市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在此意义上,不少与会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关怀意义。仝夏蕾同学以2009年的“钓鱼”事件为视点,分析行政执法中“执政为民”的本质;李静、姚婧、曹柳莺同学则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切入口,分别讨论城市的异化、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城市模型,以及城市的生活与文化对普通民众的影响等问题。陈夏阳同学的《小时代的入口——基于粉丝文化对〈小时代〉的一种分析》,从郭敬明《小时代》的“粉丝”入手,分析当代盛行的粉丝文化,试图以此作为解读生活在网络终端的青少年群体的“一个入口”。除此之外,王楚楚、李鹏程同学通过分析1930年代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揭示城市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顾琴儿同学的《谁有可能成为契约中人?——以清代宁波房地契约的中人为例》试图从清代契约中人这个角色出发,讨论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诚信问题。
为期一天的思想交流、学术讨论,成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碰撞、交融的文化盛宴。闭幕式上,刘擎老师总结说,通过论坛,不同专业的学生齐聚一堂,交流思想,互相辩难,对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繁荣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推进作用。随后,许纪霖老师公布获得论坛奖的9位学生名单,其中思勉高研院赵思渊、哲学系江求流2位同学获“论坛大众奖”,高研院唐一方、韩戍、帅满与哲学系伍龙、历史系顾琴儿、中文系陈夏阳6位同学获“论坛评委会奖”,中文系王钦同学摘取“论坛大奖”。最后,评委老师向获奖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同时9位同学还获得了由研究生院资助、提供的论坛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