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桑兵教授应邀前来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作了题为“陈寅恪的西学”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历史系胡逢祥教授主持,历史系和思勉高研院部分教师出席了报告会。
桑教授讲座的主题是“陈寅恪的西学”,其报告由“陈寅恪的西学如何?”这一问题引出,并分四个方面展开:
一、学问难以贯通中西。1、西学只存在于东方人的心目之中,而且欧洲学问本身系统千差万别,经过了日本、美国的重新条理;2、学贯中西绝无可能,桑教授以章太炎、胡适、梁启超、王国维、钱穆、严复、辜鸿铭等为例展开论说;3、中体西用的文化观。
二、中国东方学的首席。这部分开始以陈寅恪为对象,介绍其西学以及转变过程。1、东方学—虏学;2、中国的东方学祭酒;3、转向全汉,1929年傅斯年向陈寅恪提出,做纯粹的汉学,不与洋人拖泥带水,陈赞同,并在抗战时全面转向全汉。
三、西学较优。1、留学生和通西学者承认其西学好;2、担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成员,对当时胡适提出的书单建议进行点评,展现了比较好的西学功底;3、治学以世界为范围。
四、格义与过时。1、过时,陈对新派的批评,认为当时很多西学为过时的学问,由于其西学功底而多能批评到点上;2、格义,批评“旧派失之滞”;3、陈寅恪的治学主张—“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但并不完全否定格义,其提出的方法为“合本子注”和“长编考异”。
最后是结论。1、西学只是东方人的说法,没有标准实事,无从把握;2、学贯中西不可能,包括西方人在内,没有人能贯通包括各种文化、各种方面的所谓西学;3、陈寅恪也不可能学贯中西,其中学较通,西学则集中于文史之学;4、相对同时代人,陈的西学是出类拔萃的;5、治史以世界为范围,但也不挟洋自重,很少称引附会西学。
报告结束后,桑教授与在场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