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蒸先生作思勉人文讲座“符号学与人文科学研究”

发布日期: 2010-05-17   作者: 毛懿茵  浏览次数: 13

  2010年5月11日上午,应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邀请,著名学者、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幼蒸先生,做客“思勉人文讲座”,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符号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文系语言专业李明洁副教授主持。
  李先生指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刺激下,世界人文科学面临着全面重组的任务,其特点是强化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理论互融。其中的主要方法论即为符号学。现代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实由人文科学各常规学科(包括哲学)内的诸理论因素组配而成,所以它是跨学科性质的。中国符号学有其本身语言和历史文化的优势,具有贯通中西学术、达到跨文化的横向沟通的潜力,这应该成为中国的“软实力”。
  首先,李先生区分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性质,指出:人文科学是其中最具自由性,因而最需规范性的学科。如何在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错综复杂中求得一种科学性,即乱中求序?符号学应该是可操作的解决之道。符号学研究整个语义生产的过程,是沟通不同话语的“广义语义学”工具。符号学通过语义通分程序,处理无客观检验标准的涉及价值与信仰的人文科学概念,从而精细化了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使其趋于科学性。
  然后,李先生指出了中国符号学的潜力和任务。作为世界上典型的跨文化、跨学科的人文学术地区,中国人文科学和符号学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方向,在全面深入消化西方现代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使中国人文科学未来可成为世界主流人文科学理论的中心之一。我们应该努力发展包容古今中外之学的中国新人文科学理论,发扬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抱着追求真理的心态,运用符号学的方法,来完成汇通中西这一未尽的事业,从而构筑全世界的“闻道”之路。
  最后,李先生结合文艺理论这一具体学科谈论了符号学的跨学科性。文艺理论(以小说和电影研究为例)是人文科学跨学科、跨文化综合实践的典型运作平台,与生活历史、文艺创作和人文科学三者之间密切关联、复杂互动。现代文艺理论就是要研究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不只是作为“文艺作品创作史”的解释工具。
  演讲结束后,李先生用了较长时间对在场师生的疑惑进行了指导。来自哲学系的郁振华教授首先就符号学究竟是描述性的还是规范性的以及符号学如何“乱中取序”的问题向李先生求教。李先生结合“年鉴派史学”倡导的“新方法、新对象、新目标”,重申了符号学通过语义通分,促使事件网络、因果关系、概念对象等得以明确化和精细化,从而达到规范性和科学性,即所谓“序”。随后,来自历史系的刘擎教授提问:如果中西两种语言系统共享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那么汇通中西是否必要?如果双方截然不同,汇通是否还有可能?李先生则认为深层结构当然存在,但那是语法层面的。沟通能且只能存在于语义层面。中西在语义层面上是非常不同的,因而汇通是必要的;而在事实和概念之间还有一个概念抽取的中间状态,在这个状态上汇通是可能的。来自中文系的左思民教授则提出了语言学中新近流行的像似性理论是否对符号学中的任意性概念有所冲突这一问题。李先生的回答是:任意性和像似性出自两个学科,一个是结构主义的语言学,一个是认知语言学。二者差别实际上是欧洲逻辑语义学和英美行为主义的两种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差别。认知科学带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在解释与文化现象相关的人文概念时未必适用。之后,思勉高研院姜丹丹副教授以及来自商学院和外语学院的同学皆踊跃求教,讲座延续达两个小时。
  李幼蒸先生此次讲座对大家久有疑惑的有关符号学的复杂疑问,给出了清晰的指引。整个讲座充满激情,对后学寄予厚望。慕名而来者逾百人,师生济济一堂,气氛诚挚而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