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缨博士主讲思勉午餐沙龙 探讨“迈蒙尼德如何解读《圣经•约伯记》”

发布日期: 2010-04-27   作者:  浏览次数: 28

  2010年4月21日中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驻院研究员张缨博士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迈蒙尼德如何解读《圣经•约伯记》的报告,此为思勉午餐沙龙第13讲。沙龙由哲学系教授、思勉高研院院长杨国荣主持,哲学系顾红亮教授担任评论人。哲学系郁振华教授、高研院李蓓蓓教授、葛四友博士等十几位研究学者到场并参加讨论。
  报告中,张缨老师细致、独到地讲解了中世纪犹太思想家迈蒙尼德如何在其代表作《迷途指津》中对《圣经•约伯记》进行解读。张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迈蒙尼德的思想背景、《迷途指津》一书的要旨及《圣经•约伯记》的主要内容。作为中世纪犹太学问的集大成者,迈蒙尼德既是权威的犹太律法学家,又是亚里士多德式哲学的传人。他的《迷途指津》旨在向已具备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又对思辨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揭示隐藏于先知作品字面意义背后的真正内涵。《约伯记》讲的是,虔敬正直的约伯原本健康、富有、儿女满堂且受人尊敬,上帝为有这样的仆人深感骄傲,但上帝的使者撒旦质疑约伯的虔敬,认为约伯敬畏上帝是因上帝赐给他幸福安康,若失去这一切,约伯未必那么虔敬。上帝于是默许撒旦一一夺去约伯的财富、儿女及健康。约伯的三个朋友来看望他,虽然同情他,但都坚信人不会无缘无故遭受患难,必定是约伯犯了错,受到上帝惩罚。约伯则始终坚持自己的无辜,一方面反驳友人们的指控,一方面直接诉诸上帝,要求上帝为他无缘无故的灾祸给出一个说法。青年以利户看到友人们无法驳倒约伯,挺身而出为上帝的正义辩护。最后上帝出场教训约伯,在约伯表示顺服以后,上帝恢复了约伯的财产和健康,使他重获儿女,得享高寿而终。
  接下来,张老师主要从迈蒙尼德的神意观及其写作笔法两个方面详细梳理了迈蒙尼德对《约伯记》的解读。根据张老师的解读,在迈蒙尼德看来,《约伯记》以寓言形式讨论神意问题的各种意见,故事主人公约伯虽然道德品行无懈可击,但却缺乏真正的知识,故只能被归入俗众。约伯一方面和他的朋友们一样认为,上帝应该赏善罚恶,另一方面却从自己的遭遇出 发,指责上帝对义人和恶人一视同仁,从而失于对世人的照料。迈蒙尼德将约伯和他的友人们关于神意的特殊意见分别与古代的各种神意观对应,并指出这些意见都存在缺陷。迈蒙尼德指出,以利户谜一般的讲辞中提到的“天使代求”概念蕴涵着对神意的真正理解。尽管迈蒙尼德没有明确点出以利户讲辞中的“天使”是谁,但根据前文的铺垫,可以推断这是与“理智”或“真正的知识”相联的“天使”,从而,一旦缺乏知识的约伯在这位天使的代求中获得了真正的知识,认识到财富、健康、儿女这类与质料相关的事物并非幸福的终极目标,他就不会再感到痛苦。在对上帝讲辞的解读中,迈蒙尼德强调,上帝对自然的统驭和照料(神意)不同于人对人造物的统驭和照料,上帝的知识也不同于人的知识。在此,迈蒙尼德完全没有提及上帝对人的照料(神意),而是引导读者进一步推究神意以什么方式照看自然事物,因为他认为,这正是《约伯记》作为整体的目的。循着迈蒙尼德提供的线索,读者可以发现,他在前文曾经明确表示,自然事物的产生和运作是自然本身的作为,神意仅仅照看自然事物的物种,其个体的运作则全凭机运。最终,迈蒙尼德在后文表明,就人而言,“神意照料每个被赋予理智的人,以他的理智程度按比例照料他。”
  张老师最后指出,《迷途指津》一书充满了相互对立的主张和自相矛盾的措辞,这是因为迈蒙尼德在《迷途指津》的写作者中运用了隐微笔法。按照迈蒙尼德自己的说法,《迷途指津》既要“让人瞥见真理,也要向俗众隐匿那些真理”,因为那是“神的目的”。
  杨国荣教授对张老师的讲解进行了肯定的评价后,顾红亮教授作了比较详细的评论,顾教授认为约伯的抱怨和朋友的评价体现了道德的善和理智的善之间的区分,迈蒙尼德更强调了后者;迈蒙尼德的写作意在调和理性与圣经信仰。顾教授还认为迈蒙尼德的隐微笔法作为一种解释方法对后来学者如施特劳斯有一定影响,张老师对迈蒙尼德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施特劳斯的思想。随后,郁振华、杨国荣、葛四友、张小勇等老师向张老师提出了各种问题。杨国荣教授提出,迈蒙尼德一方面强调人的最高完善在于理智完善,另一方面却指出人的知识与上帝的知识不同,无法企及上帝的知识,如何理解这其中的张力?此外,迈蒙尼德思想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之间的关系如何?葛四友老师指出,在苏格拉底哲学中,知识与德性是合一的,迈蒙尼德何以将知识与德性对立起来?对隐微笔法的揭示最后还需显白地写出来;究竟由谁来定义俗众?张小勇老师则表示,圣经本来就是写给大众看的,《约伯记》最终还是承认上帝赏善罚恶的公正;哲人的论述只能平静自身的怀疑,根本没有回答什么问题。
  最后,张老师对各位学者的问题择要做了回答。大概要点是:哲学思考和论述并非总是意在回答问题,可能更重要的还在提出问题,“爱智慧”是追求知识,并不意味着对知识的占有,并且有的问题是永恒的,如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圣经》中确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大众阅读《圣经》总是会遇到困难,基督教或犹太教的神学家或经学家们对《圣经》作“寓意”解释,主要是为了以理性的方式解释《圣经》内部的矛盾,让理性为信仰作辩护,在他们看来,失去理性的之处,信仰有沦为迷信的危险。迈蒙尼德在形而上学和物理学方面主要受到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影响,这使他将人的最终完善界定为理智的完善,而根据部分学者的观点,他在政治哲学方面主要受柏拉图思想传统的影响。迈蒙尼德未必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他在一个信仰主导的传统中看到理性的力量,试图为少数有思辨能力的人保留哲学思辨的可能性。在迈蒙尼德那里,俗众是指用想象力而非思辨力进行认识的人,对迈蒙尼德而言,哲学式真理并非适合所有人,它可能动摇缺乏思辨能力的人的信仰,这也是他运用隐微笔法写作《迷途指津》的要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