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刘文瑾
崇明和刘文瑾获得法国人文科学之家(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MSH) 的赫尔墨斯(Hermès)奖金资助,自2009年12月初至2010年8月底,在巴黎访学9个月。
人文科学之家是法国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服务部门。它在著名法国历史学家F. 克罗代尔的积极倡议和组织下成立,直接附属于法国教育、技术与研究部。该机构每年都会资助几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前往法国,与当地相关学术机构就其研究课题进行交流。
崇明的研究课题为“卢梭思想中的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和共和主义”,访学单位为法国最著名的政治研究机构之一、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雷蒙•阿隆政治研究中心,合作学者为政治哲学教授Pierre Manent和政治史教授Patrice Gueniffey。
刘文瑾此次访学的课题为“列维纳斯与历史哲学”。其访学单位分别是为巴黎西大学的哲学研究所,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巴黎西大学是法国当代思想研究的中心,不少当代思想界的大师曾在这里进行研究和教学,其中为国人熟悉的有利科(Paul Riceur)、列维纳斯(Levinas)、波德里亚(Baudrillard)、马利翁(J. L. Marion )等人。合作学者Catherine Chalier教授是著名的列维纳斯思想专家。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是法国最有活力和时代感的中国研究机构。合作学者杜瑞乐(Joël Thoraval)教授最近致力于研究当下中国新左政治神学问题。
葛四友
2009年9月,在武汉大学参加第四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
2010年1月,申请美国Calvin College的“价值与德性的访问教授项目”,获得批准,目前正在办理后续事宜。
2010年3月,发表论文《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和应得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
2010年4月,完成克里斯汀•M. 科丝嘉三篇论文《康德的义务分析》、《柏拉图与康德伦理学中的自我构成》和《出于理由的行动》的翻译,共约7万字,将刊于《世界哲学》。
2010年4月,完成应奇教授所编选文集中的三篇译文:罗素•哈丁的《自由主义的功利主义逻辑》和《自由主义:政治的和经济的》,以及麦克克洛斯基的《自由主义》,共约6万字。
目前正在进一步从事当代效用主义理论发展的探讨,特别是人格同一性理论与分配正义方面的关系。
姜丹丹
2010年1月,译著《观看,书写——建筑与文学之间的对话》(跨学科思想对话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嘉映教授撰写导读。
2010年2月,完成3万字论文《法国当代诗中的神性维度——以雅各泰与博纳富瓦为例》的撰写, 本论文是北京大学秦海鹰教授主持的211工程课题项目的子课题,载北京大学《欧美文学论丛》之“法国文学与宗教”卷,近期将出版。
2010年3月14日-19日,第二次参加法国使馆文化处举办的译者培训活动,参与相关的研讨,并为同时举行的法语诗歌节特邀嘉宾法国诗人达拉斯的访谈做翻译,译稿刊登《中国教育报》4月3日版。
2009年12月3日-4日,在台南艺术大学参加“褶皱•视差•翻译——东亚现当代艺术学术研讨会”,参与龚卓军教授主持的“(不)可能的平淡”论坛,并作题为“平淡美学在当代语境下重构的可能性”的发言。
2009年11月 30日-12月1日,参加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举办的“若庄子说法语:毕来德庄子研究”工作坊(何乏笔[Fabien Heubel]教授策划并主持此工作坊的研讨),作题为“身体、想象与催眠——毕来德与庄子的思想对话”的发言,探讨了毕来德《庄子四讲》与《庄子研究》中的身体观与法国当代催眠现象学的深度关联。与会学者分别从毕来德的法语庄子翻译、庄子研究方法与视角以及与法国当代哲学的关系等方面作了发言,并在会上与毕来德教授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2009年10月30日-11月1日,参加法国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协会与艾克斯-普鲁旺斯比较文学系在地中海人文科学院联合举办的“比较文学与美学”研讨会,以“风景美学与比较诗学”为题作了学术发言。此次研讨会涉及美学理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文学中体现的美学范畴、美学与文学领域的批评概念、诗与叙事作品中的美学风格、文学翻译与接受美学、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建筑、摄影等)的对话等方面的议题。除了法国本土各地高校的学者以外,德国、中国、美国等地的学者也参与了这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