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克伟教授作思勉访问教授讲座“上海二十年代:追寻摩登婚姻”

发布日期: 2010-04-23   作者:  浏览次数: 15

2010年4月16日下午3点,应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之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历史学教授、思勉高研院高级访问学者毕克伟(Paul Pickowicz),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上海二十年代:追寻摩登婚姻”的学术报告。此报告为思勉访问教授系列讲座第4讲。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担任讲座主持,历史系教授刘擎、姜进为讲座点评人。参加此次讲座的还有历史系教授李蓓蓓、刘昶、方平等。毕克伟教授全场用流利的中文进行报告。
  毕克伟教授以上海1920年代制作的三部影片《一串珍珠》、《情海重吻》和《雪中孤雏》为研究资料,探寻五四运动以后十年中上海的社会文化史,关注点在于三部电影提出的“摩登婚姻”问题。毕老师采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将电影这一视觉材料作为史料进行文本分析。1920年代紧接五四运动之后,如果我们追问五四运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究竟如何,五四之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那么1920年代制作出品的电影就能够为我们提供多层丰富意义的直观史料。1920年代中国共制作出品影片五百余部,但只有18部影片保存至今,且其中仅有8部存留完整。因为资料有限,所以上海1920年代的电影相对1930年代,学者很少给予关注,但这恰恰需要我们对影片做出更细致的探究。
毕老师首先提示我们这三部电影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三部影片都是当时大众文化的产物,描绘了上海这座大城市里中产阶级的生活,广受当时观众的追捧。我们可以看出影片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那么五四运动的主题“摩登”在婚姻中会如何呈现?三部影片中,男女性别角色都出现倒置,摩登女性处于中心位置,都是女性主动引出摩登婚姻的相关问题并都通过女性反省得以解决,男性角色反而显得被动。但三部影片均由男性担任编剧和导演,男性的电影制作人为什么会将女性置于中心位置?三部影片所呈现的“摩登婚姻”界限在哪里?如何衡量它的摩登性?它的界限如何被超出?影片中的“摩登”男女都向往“摩登”,但他们知道“摩登”究竟为何物吗?影片中的“摩登”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认同,有没有形成民族、国家的认同,他们是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的?
  毕老师总结这三部影片的情节均由“诱惑”、“越界”、“商榷”、“救赎”和“屈服”五个阶段构成,并给我们放映了三部影片的关键片段。观看影片后,毕老师提出三部影片在经历了“摩登”婚姻之后,为什么都重复着“屈服”阶段,即女性通过自我反省,男女性别权力关系都回归到传统的男性主导模式,女性仍被男性征服?我们可以理解为男性的电影制作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进步,五四运动对他们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这样理解,影片最后就是回归了传统,婚姻的摩登性就很值得怀疑。毕老师给出了一个新的分析角度:如果将视野放大,可以看到女性对男性的屈服和许多别的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相同,这种屈服也有可能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发生。影片中的女性虽然身处摩登婚姻,但都没有职业,经济上依靠丈夫,也没有觉得男女平等很重要。在这一方面,她们与纽约和伦敦的中产阶级女性一样。从这个角度看,屈服阶段就好理解了,1920年代的上海和伦敦,摩登婚姻存在着一样的屈服,面临着一样的问题。
  毕老师继续追问,民国上海的“摩登婚姻”后来如何发展,有没有发生变化?毕老师选择了1947年出品的影片《不了情》予以回答。我们在《不了情》中看到了女主角追求着“摩登婚姻”,而且最后拒绝了向男主角的屈服。为什么这部影片会拒绝屈服?毕老师总结,首先《不了情》的编剧是张爱玲,影片是从女性角度来看待摩登婚姻的。其次女主角有工作,经济上是独立于丈夫的,而且在摩登男女关系中,争取着男女平等。我们可以看到20年过去之后,上海的“摩登婚姻”发生了变化,所面临的问题与20年前也不一样了。
  之后,刘擎和姜进教授分别点评了毕老师的讲座。刘老师强调影片中女性开始自我觉悟,但这种个人自主性最后都与男性和解,回归传统秩序。1940年代女性也有自我觉悟,但男女关系没有回到男性主导的位置,传统秩序已在此瓦解。刘老师质疑瓦解的秩序在今天是否完成了秩序重建。姜老师觉得毕老师的讲座向我们很好地展示了电影如何成为历史研究的资料,电影作为历史文本应该如何分析。姜老师注意到电影中的故事本身就值得关注,这些故事的发生背景都是1920年代上海这座大都市,在电影所呈现的摩登婚姻中,消费性都市的因素已发展到相当程度。而1949年的政权更替和变化使得上海的城市发展完全转向,消费性都市的摩登进程戛然而止,城市文化出现巨大断层。许纪霖教授随后提出电影带给人的想象相对文字而言更为直观,含义也更为多重和双面,它让我们感觉到“摩登”背后的陷阱和危险性,不像文字带给人纯粹玫瑰式的美好想象。电影所呈现的“摩登”概念中,道德是缺失的,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电影中“摩登”的诱惑与道德的限制之间的张力。许老师还提出影片中不时可以看见阶级差距的存在,摩登男女共享的摩登文化真的能使他们跨越阶级界限吗?
  讲座的最后半小时内,毕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们提出了对三部影片代表性的质疑,以及影片中呈现的“摩登”是否有着中国传统根源等问题。毕老师均予以详细解答。毕老师的讲座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向听者传达了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索。讲座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完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