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克伟教授开讲思勉专家课程《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史》

发布日期: 2010-04-06   作者:  浏览次数: 16

      3月30日晚,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历史学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访问教授毕克伟(Paul Pickowicz)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讲授了《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史》第一课。自此,思勉专家课程之一——《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史》正式开课。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中,毕克伟教授将授课21次,带领学生阅读历史文本、观看经典影像及动手实践,走近并感受20世纪中国文化之起承转合。
      《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史》面向思勉高研院、历史系和其它人文社科系各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选课学生包括了人文社科类各院系各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四十余人。课程的教学安排紧凑,内容丰富精到。除了学生需要认真做好准备,师生间也要求有效的互动交流。与课学生课前将阅读、分析梁启超、鲁迅、陈独秀、胡适、张恨水、茅盾、郁达夫、丁玲等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历史文本,联系自己的问题意识做出文本分析,对某一主题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课上师生共同观看张石川、侯曜、蔡楚生、费穆、孙瑜、吴永刚等早期中国经典电影作品。观看影片之前,毕老师对影片制作人员情况和当时社会经济、思想背景做一说明。影片放映时,毕老师会在影片关键处提醒同学需要注意、值得思考的地方。放映结束后,毕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就影片情节之特别安排、内容之别有意蕴及影片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现实、思想观念各抒己见。一部影片从不同的视角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景象,对不同的心灵亦有着不同的触动和感念。于是,不同的思想在课堂上摩擦碰撞,互相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怎样把影片既作为一种历史记录材料,又作为话语建构主体进行意义剥离和理解。课后,学生完成观影日记的写作,记录自己的想法。在整个课程的后期,毕老师还会指导学生分组拍摄制作DV短片。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灵活运用所见所学,演绎出自己想象中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万千风景、各异传奇。此外,毕老师每周周二、周四下午安排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在学术吧与前来的学生一起喝茶,谈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增进师生间相互了解。
      截至发稿时,《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史》已完成两次课程教学。课程安排的顺利展开和学生的精彩讨论,不仅得力于毕老师教学过程中流畅的中文表述,尤其得力于毕老师课前严谨细致、认真尽心的准备工作和课上生动的引导。在这两次课上,学生观看了《劳工爱情》和《一串珍珠》两部影片,就两部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上海的都市特性、下层民众和中产阶级面临的不安和威胁、资本的异化、五四话语和性别话语的构建等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相信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大大获益于毕老师开放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