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勉直属党支部崇明考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发布日期: 2009-12-11   作者:  浏览次数: 15

      为了让党员更加直观感受到上海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12月5日至6日,思勉高研院直属党支部和历史系党总支的30名教工党员踏上了崇明岛,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考察活动。本次活动是思勉高研院直属党支部自2009年10月13日成立以来所举办的首次党员活动,旨在提升支部的凝聚力,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
      党员活动第一站是崇明学宫。崇明学宫建造于明代,是崇明岛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崇明岛史与古船”陈列,运用了文物、模型、雕塑、沙盘、布景箱、图片和先进的视听手段,真实地反映了崇明岛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交通、水利、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建设成就以及对上海发展做出的贡献。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有舟师、建造军船。到元代,上海已成为海运船舶的集中地,建造的木质平底沙船,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舟之一,上海也由此而被誉为“沙船之乡”。据《崇明县志》载:“沙船以出崇明沙而得名”。沙船船身宽、大、扁、浅、底平、方头、方艄,重心低,沙面可行可泊,受风阻力小,航行平稳,适宜在长江口及沿海航行,在北洋、长江及内河航线上,传统的航运业,特别是沙船业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崇明沙船在上海航运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上海公布的市徽以扬帆出海的沙船图案为中心,表征了上海“以(沙)船兴市”的深层历史涵义。目前,在崇明学宫展出的两艘唐、宋古船,是目前上海地区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堪称镇馆之宝。学宫内的尊经阁和 “崇明民俗”陈列,则通过集镇、民间家庭居室、农耕、纺织等生动逼真的场景,再现了崇明百姓的辛勤劳动和淳朴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崇明岛还有寿安寺、唐一岑墓和清代所建的金鳌山等名胜古迹,还拥有堪称国内无可替代的开放型的湿地科学研究野外实验站——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这是我们此行的重要一站。
      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水务局于2004年共同创建的,是我校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唯一的现场原型研究基地。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参与了“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湿地研究)”重大国际项目,是湿地国际(WI, Wetlands International)亚洲第一个湿地人才培训中心,也是我国在国际湿地协作联盟(GWC, Global Wetlands Consortium)唯一的成员单位。实验站占地面积近1.2万平米,试验室占地面积550平米,设有开展研究的各类实验室并拥有大量先进仪器,能进行各种湿地生态研究。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崇西湿地生态恢复工作主要通过林泽建设区、鸟类适栖地建设区等区域进行,主要方法包括植被多样性建设、芦苇带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建设等。通过这些方法,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已增加,甚至一度难觅踪迹的震旦鸦雀也在这里形成了很好的繁殖种群。在目前的基础上,实验站还将建设高滩水塘实验区,该区域将和已建成的两个区域一起,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热情的接待我们一行,并详细介绍了实验站的建设情况、湿地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高校科研反哺地方建设的情况。
      崇明考察活动是在全国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背景下进行的,特别是历史系党总支给予新建的思勉党支部以极大支持,给思勉党员同志留下了美好记忆。活动中,党员同志之间的亲密融洽,同事间的相互谦让,遇到问题群策群力,体现了党员团结和谐,努力为华东师大谋发展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