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8日下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举办了思勉人文讲座第38讲,讲座题目是“西方、中国经学史之比较”。来自美国杨百翰大学的韩大伟(David B. Honey)教授,以一位西方学者的视角,用娴熟的汉语,将中西经学史诸多方面的异同娓娓道来。
韩教授的演讲从“经”的定义开始。在西方,被奉为“圭臬”(Kanones)的古代典籍,与我国“经典”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传授知识的方式上,无论是中国抑或西方,早期著名学者同时也是教育家的孔子与亚里斯多德,都采用了口授的方式。不过,中西方经典的学习在目的上也有着不同的地方,中国的经典更注重人们在德行方面的修养。
韩教授的演讲,起点为孔子和荷马,终点为乾嘉考证学派和1850年后之德国新希腊学。主要以大经学家为纲,以治经方法与目的为纬,重点讨论了传注和诠释、经古今文之争、章句与微言大义等问题。
在归纳中西方诸多具有代表性学者成就时,韩教授重点梳理了中国从汉代到清代的经学大师的学术成果,强调中西方文化背景虽然不同,治学方法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小学、校勘学和目录学的研究方法等。
韩教授精通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汉语表达很娴熟,演讲中还不时引用的一些幽默风趣的比喻,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并由讲座之名“思勉”回顾了自己早年攻读博士学位时研读吕思勉先生著作的情形,感觉尤其亲切。他崇尚古代中国郑玄、朱熹、钱大昕等经学大师,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思齐斋”。
讲座结束前,韩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诸多问题,还应同学要求,介绍了现代西方学界研究经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发展的趋势,包括当今美国学者以社会学、统计学和田野调查等诸多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况。
韩教授精彩的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正如讲座主持人、华师大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在讲座结束后所作的总结所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经学的研究,不但在中国和东亚地区,在欧美学术界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因此,今天深入研究经学,不但需要继承前人的成果,还应该具有世界的眼光,即关注海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古籍研究所所长、思勉高研院中国经典中心主任严佐之教授等多位教师参加并聆听了韩教授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