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4日上午10时,应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海外中国研究中心的邀请,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荣誉教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会长严绍璗教授作了题为“日本的中国学及其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学术演讲。海外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朱政惠教授主持了演讲会。胡逢祥教授、曹景文副教授、龚咏梅副教授、李孝迁博士、王应宪博士等师生参加了演讲会。
演讲中,严绍璗教授探讨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的日本中国学发展演变过程,并探讨了相关的方法论问题。他并谈了自己对开展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的感想和反思。
首先,他提出了在人文学术的图谱中定位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他以日本学界处理近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史实为例,指出不论是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论,还是白鸟库吉的批判儒学论,都是建立在日本学术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文化不过是他们感知中国的手段。因此,我们在认识和探讨国际中国文化研究时,应该从其所在的文化领域入手,在其自身的学术史脉络中把握它。
其次,严教授认为,在对国际中国学的研究过程中,应努力建立起世界性的文化视野。对日本中国学的研究就不能只局限于中、日两个层面。
再三,严教授还谈到了国际中国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定义和命名问题。他认为“中国学”的提法要比“汉学”的提法更加符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其四,严教授提到了开展国际中国学的学者应该具备的素质问题。他指出,在国际中国学研究日趋走向高潮的时候,我们对这样的研究首先要有敬畏意识;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建立一定的学术准入制度。开展国际中国学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很高:对本国文化的熟稔、对异域文化的深入了解、足够的语言修养以及较高的理论修养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高质量地展开。
演讲中,严教授热情肯定了华东师大对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努力和成果。他还回答了在场师生的各种问题。2个小时的演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