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员刘文瑾论“圣经与历史哲学的张力”

发布日期: 2009-11-26   作者:  浏览次数: 23

      2009年11月24日午时,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午餐沙龙”在5303报告厅举行。此次沙龙由我院青年研究员刘文瑾博士作了题为“圣经与历史哲学的张力——当代犹太思想的解读”的主题报告。沙龙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国荣主持。
      刘文瑾博士报告的意图在于划清宗教世俗化与信仰之间的界限。她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问题引入。“宗教大法官”的问题是讨论如何解决公义的上帝与不义的世界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刘文瑾博士引用罗赞诺夫在《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中的观点,指出上帝隐匿后,人求诸人身上的神性,而这无疑是一种“高傲的堕落”(别尔嘉耶夫语)。这一历程,正是信仰为异教精神吞噬后带来的宗教世俗化的结果。
      紧接着,刘文瑾博士开始讨论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在她看来,这是基督教世俗化带来的一个悖论。她引用洛维特在《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中的观点,认为历史哲学绕不开作为其滥觞的神学前提。历史哲学是基督教传统的变形。由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历史与哲学的分离开始,直至黑格尔、马克思乃至尼采的历史哲学,这是西方思想史中一条隐秘的线索。此处,我们不妨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在后基督时代,即便是极端的无神论也必须在基督教的信仰中获取力量?另一个问题是,这一转变如何可能?由中古历史神义论到近现代历史人义论,途经约阿西姆对历史末世论的解释,这一转变的关键处在于启蒙运动。这一基督教世俗化的历程带来了种种悖论:它既意味着,基督教以更普世化、更通俗的方式进入人类历史,同时也带来了基督教的自我取消。当代人类所陷入的本质主义与相对主义之争的困境,亦是这种世俗化的悖论。
      其后,刘文瑾博士由当代犹太教思想入手以审视历史哲学。她分别论及三位犹太哲学家。列维纳斯批评历史哲学是一种披着神圣外袍的异教精神。异教精神并不是否认精神和诸神,而是将它们置于世界,是从世界中出离的彻底无能。与此类似,另一位犹太哲学家罗森茨威格则反思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念,指出试图用国家来代替宗教的精神意义,是把国家当成了一种错误的永恒观念,这是现代思想在和虚无主义的绝望对抗中制造的意识形态。最后,刘文瑾博士提到她的法国导师Catherine Chalier的观点。Chalier指出,在希伯来圣经中,历史是作为等待和忍耐的绵延,这种历史流亡在人类历史之外,却构成了对人类历史的批判;而现代虚无主义的绝望正在于:没有什么值得忍耐和等待的东西,没有永恒。
      报告结束后,杨国荣教授就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这一提法发表了看法。历史哲学是不是必然与神学相关?杨教授认为这一问题应予以深究。同时,他一再强调尼采与列维纳斯思想的复杂性。接着,历史系教授刘擎指出,“异教”这一提法忽视了《圣经》内部的张力。如施特劳斯所言,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是有区别的。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于,宗教与人的阐述总是息息相关,是否宗教本身就包含着这种向世俗化转变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