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上午9:30,著名汉学家、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高利克(Marian Galik)光临我校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在冷战史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布拉格学派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讲座。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文学刊》常务主编陈子善教授担任主持。
高利克是“布拉格汉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普实克之后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翻译的欧洲著名的汉学家,也是享有盛誉的比较文学学者。20年前,高利克先生到我校讲过学,曾经受聘为我校“顾问教授”。
20世纪50年代,“布拉格学派”与夏济安、夏志清兄弟以一种相互辩难的关系,共同开拓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篇章。本场讲座围绕“布拉格学派和中国现代文学”,高利克先生首先从“布拉格学派”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关系谈起。“布拉格学派”得以形成,始终绕不开普实克先生的开创之功。他谈到了一则史料,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1951年,普实克先生到北京购买5万多册中国文学书籍,其中包括1700多册中国现代文学书。正是这1700多册中国现代文学书,成为布拉格学派开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初期的布拉格学派在研究过程中,受到过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对鲁迅和茅盾的研究,高利克先生师从普实克,从事的研究正是集中于对茅盾的研究。同时,高利克先生还详细勾勒了布拉格汉学家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步、发展、成熟的几个时间段,并着重介绍布拉格学派的其他重要成员如Berta Krebsová、Milena Doleželová-Velingerová、Danuška Šťovíčková、Jarmila Häringová、Dana Kalvodová的学术成果,以及此学派后来在欧洲发生重要影响的名家如Zbigniew Słupski、Fritz Gruner。高利克详细谈到自己50多年来的学术历程,回忆起自己与茅盾、郑振铎等文学家的交往,以及自己在中国学习时的逸闻趣事。他翻译老舍的《骆驼祥子》已经第三次出版,“大概在斯洛伐克的每一个小镇都能看到这部小说”。他同时还谈到,中国现代作家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能与政治和没有好的翻译有关,而且不能以这个奖衡量作家是否伟大。之后,他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学术互动与交流,他不再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批判史研究,主要原因是他不喜欢1930年以后的中国文学思想发展,特别是日丹诺夫和周扬的文学理论。对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高利克先生表达自己温和的批评,认为韩少功等当代作家缺乏真正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实力。
陈子善教授认为,高利克先生梳理了布拉格学派的历史,特别是布拉格学派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作了很生动的介绍,包括他的老师和他自己的研究历史,重现了生动的历史细节,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话题,很值得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注意。中文系师生五十多人聆听了这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