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荣教授主讲思勉午餐沙龙“论中国史前审美意识”

发布日期: 2009-10-23   作者:  浏览次数: 15

      2009年10月21日中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午餐沙龙”第8讲在5303报告厅举行,高研院驻院研究员、中文系教授朱志荣作了“论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的主题报告,并邀请中文系副教授刘晓丽老师进行现场点评。朱志荣教授在报告中总结了已经完成的研究成果,并重点陈述了下一步研究的构想方案。在刘晓丽老师的精彩点评之后,现场师生还围绕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相关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此前,朱教授已经完成了有关夏商周审美意识的研究,成果著述《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于2009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将在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的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范围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的各种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岩画和原始神话等。朱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相比于夏商周三代而言,史前文明缺少文字记录,在研究中易出现过于泛化、偏向随意性等问题,但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史前的器物、岩画等也有相当的数量,并且其中所体现的审美特征相似相通,可以相互联系,虽然前人对此已有些零星研究,但许多问题受当时条件所限并未深入探讨,因此进行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作为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的形态,史前审美研究有益于总结原始先民的艺术创造规律,有助于传承先民们的审美意识,探索审美意识的发展脉络,反思与丰富当代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
      朱教授分别介绍了旧石器时代器物、新石器时代器物、史前岩画以及神话中的美学特点,阐述了这些器物和岩画的审美特征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史前人审美意识的变迁。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以及骨器的造型是中国艺术的源头,也是中国人审美意识的源头。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更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是中国传统艺术象形表意的滥觞。史前的岩画强化了平面构图对主体情感与观念的表现形式,神话直接萌生了中华传统的文学特质。朱教授在报告过程中辅以大量相关图片,使现场听众在听取报告的同时也获得了直观的审美体验。
      在朱教授的报告结束之后,刘晓丽老师进行了精彩点评。刘晓丽老师指出,由于史前史缺乏记载,许多人对史前史的认识模糊不清,而朱教授的研究能够突破这种局限,利用考古发现进行史前审美意识的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场师生还围绕与史前审美意识的研究有关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审美意识的研究与人类学和考古学有何关系、中西方的审美意识如何进行比较等许多精辟的问题,朱教授对大家的这些问题分别作了详细解答。本次活动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