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黄平作校庆报告“重读《平凡的世界》”

发布日期: 2009-10-20   作者:  浏览次数: 17

      2009年10月16日下午1点,我校中文系青年教师黄平在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5303报告厅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题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重读《平凡的世界》”,系华东师大校庆学术报告之一。在报告过程中黄平老师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在轻松而热烈的讨论氛围中,为现场同学带来自己独到的见解。
      黄平老师由文学何用的问题开始谈起,指出重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理解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作品背后的历史语境的再理解,重读《平凡的世界》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对于《平凡的世界》的重读,是否能够破解历史语境所炮制的重重幻象与神话?
      《平凡的世界》问世于上世纪80年代,正是先锋文学甚嚣尘上的时期,这部作品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又被文学史所忽视;而在1990年代以后,该书却反而“密集走红”。黄平老师首先指出,《平凡的世界》广受欢迎背后所依赖的,在于对该作品的“励志型读法”,这种解读方式与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1990年代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底层青年超越阶层出身的方式,越来越依赖于“超强度劳动”,“精神”的力量被不断强化,《平凡的世界》填补了底层青年的心灵空缺,展现了一个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改变现状的可能性。黄平老师认为,这种“励志型读法”回避了劳动主体之外个人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中的问题,将“劳动”的概念偷换为“工作”,孙少平们的“奋斗精神”被想象成“个人奋斗”式的自我实现。要理解孙少平,必须回到1980年代“改革”的历史语境,“改革”对于“劳动”合法性的承认,在于历史主体的“解放”,劳动作为历史实践改造劳动主体的同时,也在改造外在世界,这一点尤为重要。   然而,“改变世界”的面向不断被弱化,“劳动”被嵌入不断固化的政治经济关系之中,“劳动”丧失了与“世界”的关联,变成不及物的生存手段,以及充满幻觉的改变“阶层”的合法化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世界”的问题便成为了“个人”的问题,社会结构的问题成为精神世界的问题。
      由此,黄平老师在分析中指出,《平凡的世界》提示了文学的困境以及宰制文学的“改革”的困境。由此他回到了在报告开始时提出的“文学何用”的问题:“文学”如何回应“时代”,或者说“改革”相对应的是怎样的“改革文学”。
      报告之后,黄平老师留出时间请同学们予以批评。现场同学提问踊跃,黄平老师就如何理解“形式的革命性”、“诺贝尔奖”与中国作家等问题予以细致精彩的解答。报告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