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勉高研院院长杨国荣与新生见面会

发布日期: 2009-10-14   作者:  浏览次数: 18
      2009年10月12日上午11时,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在人文楼5303室举办新生系列活动,该日的主要活动是高研院院长杨国荣教授与高研院09级硕士、博士新生的见面会。
      首先,杨国荣院长向各位同学表示了祝贺和欢迎,欢迎大家进入思勉高研院学习,成为高研院的首批研究生。随后,杨院长向大家具体介绍了高研院这个新的机制、及其特点,并向同学们强调了在这种新机制下开展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杨院长指出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本科生以知识的接受为主,而研究生在继续夯实基础的同时要做一些与研究相关联的训练。杨院长认为,研究生应该多读一些名师大家的经典著作,了解这些思想家们的思想对以后的研究很有帮助。
      紧接着,杨院长从学科的角度,对历史作了简要回顾。他认为,人们常常提及,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文、史、哲彼此不分家,各个学科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这种理解固然并非毫无根据,但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抑或从事思想创造的历史人物,我们都仍可以看到其中与现代学科标准相关的某些特征。以文献而言,早期的《诗经》中有涉及不同学科的具体内容,包括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等等;然而,从其主要的归属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将其理解为文学作品,在现在关于《诗经》的研究中,通常也是这样处理的。与之相似,《春秋》中既有哲学的观念,也有历史的内容,后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便分别侧重于哲学、历史的维度,但从主要方面看,我们通常仍将其归为历史的著作。至于《庄子》,它具有诗化的特点,并相应地包含文学的内容,但在思想史中,我们一般仍将其主要归于哲学。以历史人物而言,庄子固然表现出杰出的文学天赋,但在思想史上,他主要仍被视为哲学家;屈原有深刻的哲学意识,但从文化史上看,他则更多地被看作是文学家,其他人物如司马迁、司马光等,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套哲学观念,但又有历史学方面的成就,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我们仍将其视为历史学家。这里,似乎可以对形式意义上的学科与实质意义上的学科作一区分:在形式的层面,中国古代固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现代学科分类,但在实质的层面,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不同的学科区分;从经典文献本身,到创作文本的历史人物,事实上都在不同的层面涉及实质意义上的学科。当然,在传统的形态下,这种实质意义上的学科性具有某种隐含的特点,但我们不能由此简单地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存在学科的划分。
      思勉高研院的独特机制也就是在文史哲相融合的同时,显现出各个学科的特点。
      结合高研院跨学科的特点,杨院长也向同学们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其一,杨院长指出,高研院虽然是跨学科、交叉学科,但是,跨学科应以坚持学科性为前提,我们都应该有强烈的学科意识。其二,在坚持学科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具有学科互动的意识。只有学科间不断地互动,并且有个体的研究视野,个性化的研究成果才能保存下来。历史学、哲学的研究需要有文学写作的能力,文学研究也需要具备哲学素养和历史的意识。最后,杨院长再次强调,不同学科之间要互相激荡,注重学科之间的触动;鼓励同学们在开阔视野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学科意识;拼盘式的学说是无效用的,跨学科的成果还得由个人来实现。
      杨院长对同学们表达了热切的期望,希望同学们在高研院这个全新的研究机制下能够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