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应邀来访主讲“本体学(论)与本体诠释学”

发布日期: 2009-09-08   作者:  浏览次数: 14

      2009年6-7月,国际知名华裔哲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资深哲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应邀来访,受聘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访问教授(2009年)、并做客“思勉学术讲座”,为全校师生带来主题为“本体学(论)与本体诠释学”的系列学术报告。报告共15场,这是成先生首次公开、系统地讲授“本体诠释学”。
      6月5日下午,“本体学(论)与本体诠释学:导论”开讲,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国荣出席并主持。成先生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两个传统来解释“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后者产生于中、西两个哲学传统的交汇并因此而面临两种传统的挑战。在他看来,作为一种哲学理论与方法,本体诠释学是本体论、方法论的融合,既用本体来批评方法,又用方法来批评本体,在二者的相互批评中,真理逐渐显露出来。
      系列讲座中,成中英先生从中西哲学的起源与中西本体思考的异同、希腊本体概念的兴起与西方本体学(论)的演变、本体概念的厘清与中国本体学(论)、中西本体学(论)的比较、意义不定论与蒯因哲学、Gadamer诠释学的历史性与语言性、本体诠释学的形成与特性、“自本体”与“对本体”的对立统一、中西哲学的发展途径等研究论域,考察了西方与中国的本体学和形而上学的发展。
      他认为,西方形而上学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到柏拉图的二元论、亚里士多德的一元论,发展到中世纪的超越化存在论,再到近代的自然化形而上学,最后发展到现代以蒯因为代表的外在超越形而上学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内在超越形而上学,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困顿与自相矛盾,这需要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接续上去。对于中国本体学的发展,成先生将之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视野下,分析、阐明了明清时期中国本体学衰落的原因,同时就如何在当代本体诠释学的语境下发展中国本体学,以及如何实现中西本体学、哲学的超容(transcendental unity)发展等问题做了深入考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