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云翔教授应邀在暑期沙龙演讲当代中国的个体化

发布日期: 2009-07-19   作者:  浏览次数: 18
      7月16日下午2点,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心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山校区理科大楼A207举办了主题为“全球现代性与当代中国的个体化”的学术沙龙。沙龙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教授主持,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华东师大紫江讲座教授阎云翔主讲。出席者有历史系的刘擎、中文系的罗岗、倪文尖、黄平、社会学系刘拥华、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崇明、刘文瑾等。
      阎云翔教授在引言中首先指出,当代中国的集体主义客观上促使个人的崛起。个人的崛起进而带来道德两难的困境。由此引申出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个体概念的解释。阎云翔教授引入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的理论以及个体化理论,回顾了西欧的个体化实践过程,并指出第二波现代化进程中个人主义实践的非传统化、个体从传统中脱离,镶嵌进新的系统的脱-嵌过程、由制度安排造就的强迫独立、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化与去个性化并存以及鲍曼意义上的个人主体性的危机等五个主要特征。
      第二个问题,关于个体化的理论回顾。阎云翔教授指出了目前学界主要采用的十多种理论视角。第一种是现代化理论与线性模式。第二种是后现代理论中的“个人”与古典自由主义中的“个人”之间的差异。第三种是社群主义理论。第四种是个人与社会相对立的理论预设。第五种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赖的视角。第六种是自反性现代化与反思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差异。第七种是现代性理论中的自我激化。第八种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三个动态因素:时间、空间、脱嵌。第九重是贝克“个体化”理论的重新检讨。第十种是西欧个体化进程中的三个因素:个人主义或第一波个人主义浪潮、民主文化与福利国家。第十一种是贝克所谓的个人主义的不同面貌的新发展。
      第三个问题,当代中国个体化进程。阎云翔教授指出,中国个体化进程在生活结构与社会结构上的改变,以及国家管理下的个体化出现的个人主义缺席、福利国家的缺席和民主文化缺席三个特点。由上述三个问题,阎云翔教授提出我们应当重新思考个人主义究竟何时崛起,崛起的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个人,以及将个人、群体与社会制度三者之间的有机互动等问题,最后,社会主义是否是作为对个体化现象和产生问题的一种替代方案?
      在接下来的交流讨论中,罗崗教授、刘擎教授与阎云翔教授就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概念是否跳过了古典自由主义阶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许纪霖教授就中国儒家传统中的“个人”概念等问题作了深入解读。崇明副教授从西方思想史的角度对古典自由主义中的“个人”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刘拥华老师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对阎云翔教授的民族志与人类学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式提出几点商榷。倪文尖、刘文瑾、刘拥华等也发了言。整个三小时的沙龙,充满激烈的争论和真诚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