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8日下午3:00,当代德性伦理学领域专家、Miami大学哲学系教授迈克尔•斯洛特应邀,做客“思勉人文讲座”(第27讲),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报告厅,作题为“‘完善’的不可能性”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国荣主持,哲学系张立立担任翻译,100余名师生参加。
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Miami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曾任都柏林Trinity学院研究员、该学院哲学系教授暨系主任,以及American Society for Value Inquiry的主席。早在1984、85年间,即于英美学界最负盛名之人文价值讲座Tanner Lecture中,发表其有关人类理性与德性的研究,学术成就备受推崇。
西方伦理学受基督教影响,曾认为上帝是道德完善的化身,而在当今世俗的德性伦理学看来,“完善”一词逐渐从道德词汇中淡出。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以及以赛亚•柏林等人已提到道德完善的不可能性,但并未对此给出论证。此即斯洛特教授此次演讲的任务。
在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看来,一个人若是道德的,他就必须同时占有道德的全体。设想一个朋友遭遇不幸而向你哭诉,不论你的回答是圆滑的抑或坦诚的,这都于事无补,因而都不是道德完善的。“审慎”(Prudence)与“冒险”(Adventure)作为一组对立的美德,人似乎不能同时占有两者,在此意义上,任何美德的理念都不是绝对的,而是部分的。同时,斯洛特教授认为,部分的美德不仅仅是部分的德性,也是部分的价值(包含美德和福祉),而部分的价值理念和美德理念皆取决于我们进行详细的划分。因此,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不能采取笼统的做法,而是应该加以区分,如有些德性不是相对的(诸如“耐心”等),而有些德性则只适用于成年人而不是小孩,伦理学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
最后,斯洛特教授总结说,假若“没有完善的德性”的论点是正确的,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在此问题上都是错的,而且亚里士多德错得更远,因为儒家认为人们即便不能成为圣人,也还可以做君子。他认为,儒家和亚里士多德两者对人们的道德要求都过于强烈,事实上,人们只要做到一般的道德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