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3:00,应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之邀,美国纽约圣罗斯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学系荣休教授Jerry Gill做客“思勉人文讲座”第30讲,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室(学术报告厅)以“宗教知识如何可能?”为题,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郁振华主持。
Gill教授认为,哲学家与神学家在获得关于超验实在的知识可能性问题上的长期争论源自于三个传统假设的误导。第一个假设是根植于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原子论”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主导下,实在和人类经验被分解为不可再分的各部分,实在是我们后来将各部分放置在一起所组成的东西。追随怀特海,他认为实在和人类经验是由交叉重叠、相互关联的整体构成,我们不是从分离的部分构造我们的经验,我们所经验到的是作为完整实体的对象和个人,然后才将它们分解为各部分。第二个假设是“真实”的知识是通过“客观”的分析和证实获得的,是“价值中立”的,超离于观察者和他们的“直觉”。对此,Gill教授的回应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表明任何试图获取关于实在的完全客观的知识的努力都不可避免地改变实在。第三个假设是超验实在根本上不同于或超越于人类所经验的实在。这种偏见导致了“超自然”秩序和自然秩序的截然二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超验实在如何能为人所知?
抛弃了三个传统假设后,接下来,Gill教授正面回答“宗教的知识如何可能”问题。他认为可在三个层面上实现“范式的转换”,即分别涉及对实在、知识和语言的理解。
在对实在的理解上,需要从二元的实在模式转向多维的实在模式,后者是相互交接、互相作用的网络。内在于多维实在的是涉身性的身体经验,它被社会、道德、概念、审美等维度所包围。最全面、最丰富的是实在的宗教维度,而丰富的维度依赖于较不丰富的维度作中介,因此我们经验的宗教维度需要社会、道德、审美的维度中介。各个维度都是同步的,不存在层次高低之分。
受波兰尼的启发,Gill教授认为,在对知识的理解上,需要从将知识严格地理解为明述的、命题性知识,转向把默会认识看作是更为根本的知识。命题性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演绎获得,默会知识虽不能由命题充分表达,但却更加根本。命题性知识依赖于默会知识,默会知识为认知活动提供语境或背景。与多维实在的立场相一致,默会知识是对实在中较为广泛和丰富的维度的知识,因此从默会知识的角度就容易解决宗教知识的可能性问题。
遵循维特根斯坦“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的教导,Gill教授更进一步认为在对语言的理解上,需要从把语言的意义看作是描述,转向强调隐喻式言语之优先性。隐喻式言语在我们语言活动中随处可见,也同样表现于我们言说实在的神圣维度上。在此,他强调隐喻在宗教语言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