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中心教授、汉学家施吉瑞(Jerry Schmidt)教授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院5303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布莱顿的桥:郭嵩焘、黎庶昌与英国友人”的学术讲座。此次报告为“思勉人文讲座”总第29讲,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江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胡晓明主持。
施教授从中国近代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的出使讲起,对他在英国布莱顿的经历进行了抽丝剥茧似的清理。随后,他带着在场的师生开始寻访郭嵩焘日记和黎庶昌《卜来敦记》中的英国友人阿士卜理(Ashbury)的真实身份,同时穿插着晚清郭嵩焘、黎庶昌二人从中国上海到英国布莱顿的前因后果。通过郭、黎两人的作品分析,发现他们俩人对西方文化由恐惧到充满兴趣的情感变化过程,指出英国友人阿士卜理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讲座中,施教授具体分析了郭嵩焘、黎庶昌记录参观布莱顿水族馆的相关作品,挖掘出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时明显的差异。他指出,郭嵩焘更倾力于西方的自然科学,而黎庶昌则对西方精神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者让晚清的民众知道西方除了先进的技术之外,还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施教授从郭嵩焘和黎庶昌的日记、文章中寻找线索,利用上海的英文报刊和在西方发现的史料进行论证,带领在座师生重走了当时郭、黎两人的出使之路,还原历史的一个重要现场,再现了关键人物的心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