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9-20日,“中国哲学与分析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市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共同举办。
来自中国大陆、美国、香港地区的40余位学者与会,其中包括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北京大学胡军、陈波、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潘德荣、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孙卫民、复旦大学张汝伦、上海社会科学院童世骏、俞宣孟、中国社会科学院江怡、美国Kutztown University 黄勇、中山大学翟振明、清华大学胡伟希、美国圣荷塞州立大学牟博等教授、研究员,以及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莱莫恩学院、美国坦帕大学、美国泽维尔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海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对会议的主旨、意义作了简要说明。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中,与会学者围绕“如何在分析哲学的影响下推进中国哲学研究”、“不借助西方分析哲学的概念、方法研究,中国哲学是否可能”等论题,就中国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经典分析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国哲学中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等,展开深入探讨、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和分析哲学以及二者关系上,一方面,必须深入把握二者各自的特质。因为,此所涉及的并非是一个已知的或未知的变量,而是两个具有既成性与生成性、同时又疑窦丛生的人类思想实践领域;对于中国哲学,我们无疑是“知”之较多,但对分析哲学的认识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西方哲学则面临另一方面的问题。如何寻找适当的切入点以重新审视中国哲学、分析哲学以及二者的关系,是摆在当代学人面前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另方面,作为人类文化、文明的不同形态,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已成为东西方的共有资源,在对其理解和建构的过程中,无论中国人抑或西方人都不能自称可以完全立足于自身特定的文化,而不受另一种文化传统的约束、影响。
以中国哲学与分析哲学的相遇、沟通为背景,来自分析哲学、中国哲学等不同研究领域的海内外学者齐聚一堂,深入交流、相互对话。这种讨论,无疑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考察中国哲学的历史内涵,揭示其内在生命力,并进一步彰显中国哲学在当代延续并走向世界的历史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