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沙龙畅谈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认同

发布日期: 2009-06-18   作者:  浏览次数: 16

      6月17日中午11点30分,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5303报告厅举办了主题为“普世文明,还是中国主体?--关于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认同”的午餐沙龙。这也是本学期以来的第七次午餐沙龙。沙龙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教授主持,并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心刘擎教授与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岗教授作引言人。历史系、中文系的青年教师及学生出席沙龙。出席沙龙的还有来自美国的张旭东教授和来自法国的张宁教授。
      许纪霖教授在开场白中指出,随着“中国崛起“作为事实被日益关注,关于中国的文化认同有两种思路,一种认为应当遵循以西方为典范的普世价值,另一种认为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的主体文化。刘擎教授在随后的引言中进一步指出,作为这两种思路共同前提的“中国崛起”需要做进一步反思。自由主义话语标榜同西方普世价值接轨,而左派话语用中国文明的独特性解释中国改革进程的独特性,由此产生的两个问题是,左派宣称的中国独特要素既然内在于传统中,那么也同样内在于改革开放所出现的问题中,而自由主义的接轨论与左派的中国模式论都不能够从中国当下现状推出中国的独特文明论。由此应当重新思考文明与富强之间的关系。罗岗教授在接下的引言中提出,普世文明与中国主体的二分法提问本身存在三个可探究之处:第一,究竟是谁的普世价值?第二,在认可普世价值的前提下不断强调中国主体的独特性意味着什么?第三,普世价值抑或中国主体的问题缘于中国成为了一个独特存在的事实,故而对前者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罗岗教授针对这三点疑问进而提出,第一,普世价值涵括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问题,但这个西方已经随着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内化于中国本身。第二,今天应当建立普遍性的双重批判,即对中国崛起现状的批判以及对当代世界发展的批判。第三,社会主义中国是否创造出了普遍性价值模式?最后,在普适价值与中国主体背后意涵的更大问题是,非西方世界是否正在崛起以及是否对西方世界真正构成挑战?
      在接下来的交流讨论中,刘擎教授针对中国与西方文明无法割裂的关系,提出中国是否成为西方精神上的俘虏的问题引人深思。许纪霖教授指出中国的崛起不是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而是文明的竞争。孟钟捷副教授以一战前后的德国为例,对罗岗教授认为非西方国家才会遭遇普世价值与本土价值之抉择的观点提出质疑。刘文瑾博士提出,当代中国新左派是否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中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前提的认可也一并抛弃?张旭东教授、张宁教授、崇明副教授、倪文尖副教授、葛四友副教授以及其他师生们也都做了精彩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