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参加“历史生命的多元现状”为题的文学与哲学博士生论坛

发布日期: 2009-05-26   作者: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浏览次数: 15

      2009年5月15日至23日,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组团赴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参加学术活动,这是从2007年开始,华东师大与纽约大学、东京大学达成五年合作意向的系列学术活动的一部分,之前两年分别在上海举办了关于本雅明和鲁迅的圆桌会议和工作坊。这次赴日本参加学术活动的有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罗岗老师和倪文尖老师以及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朱羽和薛羽。
      5月15日至17日,以“历史生命的多元现状”为题的文学与哲学博士生论坛在日本东京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东京大学哲学中心主办,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协办。来自东京大学、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美国南加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二十余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内容丰富,论题多元,分析历史与当下的思想状态、生存状况,反思现代性的诸多问题,极富启发性。
      会议由六场报告和一场主题演讲组成,报告论题为“现在的门槛”、“时间的翻译”、“现代的起源”、“消逝的韵律”、“紧急状态的时代”和“辩证的意像”。分别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角度就现代性的起源、展开和变奏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和充分的研讨。来自华东师大范大学中文系的两位博士研究生在第四场讨论中作了主题报告。朱羽作了题为《刘师培的“名学“与”政治“》的报告,薛羽作了《从“旗杆院”到“调解委员会”——《三里湾》与乡村社会的伦理秩序和治理形式》的报告,回应了点评人东京大学中岛隆博教授的提问,并同其他与会者展开进一步的了交流和对话。
      会议最后,纽约大学东亚系教授,华师大紫江学者张旭东教授将做了题为“普遍性的政治”主题演讲,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对话。
      5月18日,东京大学还召开了一天的教授专题座谈会,来自东京大学、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菲利斯女学院大学、明治大学等高校的研究者岛村辉、林少阳、姜涛、Ulrich Baer、Thomas Looser、中岛隆博、张旭东、倪文尖、罗岗、铃木将久、石井刚等围绕“作为一项运动的现代主义”这一论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思勉人文高研院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罗岗教授和倪文尖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电影”感受“政治”的瞬间:左翼思潮与上海电影文化——以〈神女〉》和《中国革命的“五四观”与解放区文学的解读潜力——以赵树理的〈邪不压正〉为例》的报告。并就中国革命、历史研究方法、中国的现代主义等话题和与会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整个座谈会议题多样,但却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了何为现代性,现代性的复数存在如何可能,怎样面对当下思想与现实状况等相近的重大问题,在国际化的交流语境中充分展示了问题意识的相通性和对话性。
      5月19日,受尾崎文昭教授邀请,罗岗教授一行来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参加有关张旭东鲁迅、周作人系列研究的座谈研讨。
座谈会在东洋文化研究所会议室举行。东京大学教授尾崎文昭主持会议。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罗岗教授、倪文尖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朱羽、薛羽参加了座谈。与会者还有纽约大学教授、华师大紫江学者张旭东,北京大学教授姜涛、庆应义塾大学教授长崛佑造、东京大学教授伊藤德也、中岛隆博和纽约大学、东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等。
      首先张旭东教授介绍了自己近年来开展的鲁迅和周作人研究,从问题意识、理论设想、研究方法等做了细致的说明。尾崎文昭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并转达了木山英雄教授的看法。罗岗就鲁迅笔下的“革命”内涵,长崛佑造就鲁迅与托洛斯基派的关系,伊藤德也就周作人写作的“激进”问题向张旭东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会者还对文学与文学史的关系,文学史写作的问题和方法、五四运动、中国革命、文学写作等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座谈前,与会者还参观了东洋文化研究所的图书馆,阅览了馆藏中国古籍善本、珍本、手稿、卷帙和现代期刊杂志、书籍,并就日后双方的进一步国际合作研究交流了想法。
      访问日本期间,罗岗教授和倪文尖副教授还应早稻田大学中文系千野拓政教授的邀请,在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研究院发表了细读《神女》和细读《背影》的演讲,并与早稻田大学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达成了进行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意向,从2009年9月开始,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薛羽将访问早稻田大学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