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园教授在思勉人文讲座畅谈清末民初议会民主

发布日期: 2009-04-27   作者: 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22

      4月21日15:00,思勉人文讲座第25讲请来的嘉宾是张朋园教授,张教授是海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他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长期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过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他的梁启超研究、晚清士绅与政治的研究已经成为近代史研究中的经典,大陆目前已经出版了《张朋园合集》。
      讲座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教授主持。张教授首先提出了两个受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国有没有民主?中国学习西方的民主为何没有获得成功?继而他引用著名学者约瑟夫•熊彼得的“有投票,有民主;无投票,无民主” ,通俗易懂地阐明了“投票”这一概念在政治学中的地位,以及在实践民主的操作过程中的重要性。紧接着,其介绍了清末民初至1949年国民党离开大陆这一段时间内,中国本土四次重要选举中所涉及的选票问题,第一次选举是1908年清末的立宪运动,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尝试投票;第二次是1913年民国国会选举;第三次是1917年梁启超和段祺瑞主导的国会第二次选举;第四次则是1947年国民党选举。张教授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国内,他参考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所提出的近代以来三波民主浪潮,1828—1926、1943—1962、1974至今,发现中国四次投票选举与这三波浪潮呈现相似的起伏规律,而且总是与威权政治/寡头政治此起彼伏。以上便是清末民初以来中国议会政治的一个发展走向。
      张教授演讲中的第二项是关于中国如何运作民主制度,这就必然涉及到选举资格,他指出由于中国的选举是借鉴西方而来,因而民众选举资格的获得也与西方相仿,那就是:是否有钱,是否接受过教育等,由此张教授认为选举必然是精英的脱颖而出。同时他指出首次选举,参与人数的比例仅为百分之零点四,大概200万人享有选举资格,而第二次则扩大到百分之十,这表明社会的进步,但伴随选举规模扩大的不良现象则是贿选情况越来越严重,许纪霖教授在点评时也指出这种现象值得深入思考。
      演讲的第三项是讨论中国民主政治为何失败,张教授用精练的语言对此作总结:首先是和当时的世界政治浪潮密切相关,威权政治在世界范围内泛滥,势必波及中国;其次则是因为国家的贫困,他指出“有钱的社会容易建立民主政治”,中国当时战乱频仍,贫困的程度可谓空前,因而严重地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建立和运作。
      演讲之后,在场的各位教授和同学积极参与讨论,纷纷向张教授及其陪同来访的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黄克武教授提出各种问题。两位教授对于这些问题均耐心解答。他们认为民主是不错的制度选择,虽然民主的结果不一定好,成本代价也非常高,但民众在民主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收获很多,这对于提高公民素质修养功不可没,这个过程可以化解许多社会问题,避免到最后形成非常严峻的冲突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