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部分海外汉学家知性分析式的研究不同,宇文所安先生强调在文学语境下对研究对象作整体观照,既要考虑当时的文学实践情性,又要照顾历史上形成的文学传统。宇文先生这方面的著作,既脉络分明、擘肌析理、深中肯綮,又生气灌注、精神全出而面目可爱。
2009年4月13日15:00,受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礼邀,宇文先生做客“思勉人文讲座”第24讲,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室(高研院学术报告厅)做题为“唐人如何读唐诗”的精演讲。报告由江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胡晓明主持,20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聆听讲座。
演讲分解读唐诗、答问释疑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宇文先生由杜甫《洛城北谒玄远皇帝庙》诗发问: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学影响的读书人,为什么要作诗歌颂道教的鼻祖老子?分析中,宇文先生联系李唐王朝和道教的特殊关系,绾合玄宗东幸洛阳的旧事和老子出关的传说,揭示出诗人杜甫借洛城百姓的心声曲折表达自己眷恋圣主的微妙心理。宇文先生对诗人个性心理的理解和对具体创作情境的把握,可谓烛见幽微,深得诗人之心,问得巧而解得妙。
随后,先生以王维《辋川集》诗作为例,阐发诗作中地名所蕴含的现实政治意味和文学传统精神。先生边吟诵边分析,报告厅中回荡着先生叹惋的余韵。具体分析中,先生通过地名和语词的相似性展开时空联想,发诗人所未言,把诗中的“在场者”和“缺席者”同置于听众面前,大大深化了诗作意蕴。如《孟城坳》诗中“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句,别墅旧主人宋之问虽处“象外”,但可以联想而及,“来者”虽不“在场”,亦可循理而出。“在场”的诗人与“缺席”的“昔人”、“来者”并置一处,虽有美宅恨不得长有的怅惘油然而出。由此怅惘之情,宇文先生推断王维对待生死非如佛门之坦然而欲如道家之长生久视。在对《华子冈》、《文杏馆》和《斤竹岭》诸诗的解读中,先生拈出语词背后的文学传统,在回溯历史长河、跨越长安江南的文学想象中,凸显出文化之盛唐的巍巍身影。
互动环节中,宇文先生妙语解颐,一方面破除关于中国文化传统僵化的、片面的认识和观点,另方面强调心灵解放与文学研究互为支持、互相助益的特点,肯定中国文学传统的开放性和生命力。胡晓明教授对宇文先生讲演的内容、风格做了精彩点评和总结,并寄望中美学术文化交流作为一个“文化意象”能够生发出更多的意义、做出更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