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做“英国的中国学:政策、机制和视野”的学术演讲

发布日期: 2009-04-09   作者: 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14

     4月7日15:00,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首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孔子学院院长刘宏教授应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邀请,做客“思勉人文讲座”第23讲,为全校师生做了“英国的中国学:政策、机制和视野”的学术演讲。
     刘宏教授首先谈及当今英国中国学研究现状的历史背景,他指出二战之前的英国中国学研究受到东方学和实用主义传统的影响,此时期研究人员身份的多元性构成了研究主体的重要特征,政府与民间投入的缺乏也影响到了英国中国学的发展。
     刘宏教授指出,英国中国学主要是对以中国为中心的单一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大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术刊物比较重要,但不能够完全可靠地反映英国中国学的情况,故不能将英国出版的权威刊物《中国季刊》作为英国中国学发展的指标,因为英国学者在上面发表论文的比例较低。他还介绍了英国的政府和民间对中国研究的资助体制HEFCE(the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ESRC(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AHRC(The 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SFC(Scottish Founding Council)、BACS(Britis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UCCL(The Universities' China Committee in London)和英国汉学会(British Chinese Society),以及英国各大高校的中国研究的整体状况,并详细介绍了曼彻斯特大学的中国研究。近10年来,英国政府对中国学研究的投入由全面扶持转向重点资助,实用主义与市场相结合,多元学术视野、社会科学、国际学术思潮以及全球性的学术人员流动,都影响着英国中国学的发展,使其呈现出超越传统学科疆界和面向现实的态势。
     最后,刘宏教授指出,作为英国中国学研究对象的中国已开始了由客体与描述对象向主体的转变,这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他认为中国问题的研究者也逐渐实现由旁观者(China-watcher)到参与性观察者和实践者的转变。他还提出发展海外中国学的两点建议:实现传统研究与社会科学理论和现实关怀的有机互动以及创建国际性的合作与资助研究体制。
     讲座后,刘宏教授回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刘教授精通英语、印尼语、荷兰语,他的学术演讲有助于增进中国学术界对英国的中国学研究的了解和认识。讲座由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政惠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