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教授在马来西亚作《中华核心价值与现代工商社会》演讲

发布日期: 2009-03-07   作者: 江南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12
      2月22日晚7:30,江南研究中心主任胡晓明教授在马六甲培风大礼堂作题为《中华核心价值与现代工商社会》讲演。此次讲演受马六甲中华工商总会与培风校友会邀请,全马教师总会原副主席邓日才先生担任讲演会主持,近二百人  海外华人出席演讲会。
      讲演从“东南亚的客家人”谈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有一篇《失根的兰花》的散文,大意是说人都走了,中国文化重心飘泊到了海外。散文引起了很多海外游子的深切共鸣,港台的一位新儒家,还写了一篇文章,叫作“中国文化的花果飘零”,来表达那种游子离开故乡、儿子离别母亲、文化的孤臣孽子的悲哀。但现在看来,“花果飘零”的说法,过于消极了。我们看文化精神,要看她的种子、品质,它们并不“飘零”。
      汉族中有一个很顽强的客家家族,在全球有五千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在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包括客家人在内的华人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以客家人为例。我们知道客家族群从西晋以来,五次遭受战乱而迁移,客家的移民史,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史诗。其中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家族在粮尽、路险、天寒的极端情况下,族长下令族人放弃老人、孩子,留下强壮的生命,保存家族的传衍。很多人都没有族长的命令,而是背上老母、领着孩子逃难。族长责备这些人,他们义正词严地说:如果遇到困难,就弃自己的父母孩子不顾,只管自己逃出,那么,这个家就破了,家破了,人活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家的强大,靠的是相互扶持,如果弃老人、孩子而远走他乡,那么谁来爱惜、维护这个家?哈佛大学宗教人类学的享廷顿教授,在研究中华民族的族群个案中有厚重的专著。当他读到这个不离不弃的故事时,深为感动,并作出结论说:华人是上天选择的优良一族。
      在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有着许多成功的华人家族企业,他们创造了卓越的家族经济,一方面表现出艰苦卓绝、求新求变的奋斗精神;一方面承载着对自身家族、全体社会的责任意识,是儒商的杰出代表。台湾学者黄国光教授专门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华人经济的发达,其中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华人的“成就心理”不大一样。在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文明中,个人的成功与家庭没有太大的关系,完全是自己的事情,成就心理的满足,主要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在中华文化中,个人是家庭的一部分,光宗耀祖、对得起父母、对孩子负责,是华人世界向上进步最正当、最重要的心理动力。根据黄教授的研究,第一是实现自我的价值,第二是实现家庭生活的改善与进步,第三是家庭成员与家族成员面前的风光与面子的精神激励。三个层次构成了华人成就感、心理满足的多层次,其中家庭因素占了两项。一是物质性的,一是精神性的。这一现代研究,骨子里多么像几百年前客家家族迁移路上那个动人的场面!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正是几百年来一贯的精神,理论与历史的符合。所以,几千年的中华核心价值与现代工商之间,不仅没有什么根本的冲突,而且可以相得益彰,配合得很好的。
去年四川大地震时,有很多这样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一个中年汉子,背着一个大竹篓,里面是年近八旬的老母亲,艰难地从陡险的山路一步步挪下来……;一个中年汉子,妻子在地震中遇难了,他从废墟中寻出妻子,背着她走在山路上,好象她还活着一样……;一个老师,身体已经折成了三截,手臂还护着两个得救的孩子……;一个母亲,已经遇难,但在天崩地陷临死前还解衣裳最后喂孩子吃奶……。这种亲人、师生之间不抛弃、不放弃的珍惜守护,不正是几千年来客家人一路走过来的精神么?
中华核心价值,平时里看不出来,一旦民族遭遇危机时刻,全部都出来了!中国在地震时,十几天之内动员了十万大军投入救灾,十几天之内企业家捐了数十亿捐款,十几天之内就有二十万志愿者上了现场,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国外媒体评论说,“这个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去年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之年,也是中华核心价值绽放光采的一年,是向世人充分证明中华文化美好一面的一年。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儒家的经典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之爱人,仁也。”(《郭店楚简》)“孝之放,爱天下之民。”(《郭店楚简》)这里体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心灵的价值,什么是中华气质?简单地说,一个有带着血缘的秘密的向上心,同时又是一颗让周围的人感觉到温暖、有情、谦和、喜乐的心,纵横相连、十字打开,这就是具有中华气质的人。这样的人,是打不垮的,也是世界文明的荣光所在。
接着,胡晓明教授讨论了第二个问题“新的人性图景如何可能?”即中华核心价值在现代社会存在的根据。他指出,依据现代人类学家、社会生物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个根据,即人性的自然根据,是对二十世纪人性图景的一个反动。二十世纪有两张流行的人性图景。一张是“黑暗的心”,一张是“虚无的心”。八十年代西方有一部很有名的现代派小说《蝇王》。 “蝇王”源出希伯莱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蝇王”在这里当然是“恶”和“丑恶”的隐喻。而这个“恶”并不在别处,而正是在人们自己身上所深藏的—“我就是你的一部分”,主张揭示人性中深层的黑暗,是二十世纪的一个人性大叙述。像剥洋葱一样,人性剥到最后是什幺都没有的无,这是后现代主义关于人性的另一大叙述。但是,这样的人性图景,现在已经受到了的挑战。
讲演者介绍了学术界关于亲族选择、先天情感的讨论,概述了新近科学脑科学进展中关于人性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物社会学的有关亲族选择和人类学有关早期合作的有关理论,认为这些新见有助了儒家古老“性善论”的重新诠释。性善论,不单单是一种信仰,还很可能是一种人性的真实。现代社会生物学的成果初步揭示了人的自然本性和遗传中有互惠和利他的先天倾向,这正是儒家的亲亲之仁、亲情之仁具有血缘和亲族方面的根据。认知科学最新发现表明,对造成他人痛苦的厌恶感和公平感,是大脑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两大先天情感。大脑核磁共振的实验业已发现,有病的大脑对道德情感的选择麻木不仁,而健康正常的大脑则敏感。大脑存在着有关道德情感区(腹内前侧额叶皮层(VMPC))。这可以重新解释《郭店楚简 性自命出》的重要猜想:“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讲演者提醒大家关注:也许我们还不能彻底改写二十世纪流行的两张人性图式,但是,至少,可以改写、松动那两张图式中的“霸王条款”。互惠利他的基因、先天情感的大脑区域以及人类学关于合作优于争斗的证据,已经拼合成一幅区别于《蝇王》的新的人性图景。中华文化几千年前的性善、仁爱等观念,不仅是古老的,而且是现代的;不仅是中华的,而且是世界的。
      最后,胡晓明教授回应了听众的提问,并对马来西亚近六十年来长期华文教育的努力与成绩表达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在座的每一个华人,都是中华核心价值的表现者、传播者。临近结束,讲演人以一曲唐代诗人王维的《红豆曲》向在座听众表达了深切的敬意,听众打着节拍,齐声相和,在古老的相思乡曲里,与会者沉浸于浓浓的中华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