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瑾博士主讲“欧洲精神的悲剧与列维纳斯的反思”的学术沙龙

发布日期: 2008-12-22   作者:  浏览次数: 24

      12月17日中午11:30,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刘文瑾博士主讲“午餐沙龙”第4讲,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室做题为“欧洲精神的悲剧与列维纳斯的反思”的学术沙龙。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国荣教授、常务副院长许纪霖教授、以及来自高研院、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部分老师在座。
      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纷繁复杂、流派众多,但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倾向是伦理意义上的正义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但更多的是由于许多西方知识分子对这个世纪的历史灾难的反思。这些反思要求当代哲学在这样或那样的意义上突破传统主流哲学的唯智主义,而列维纳斯所提出的“伦理作为第一哲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令人瞩目的代表。
      刘文瑾博士认为,理解列维纳斯的思想不能不从上个世纪欧洲社会所经历的历史悲剧出发。列维纳斯不只是批判了那些对于奥斯维辛和其它历史黑夜进行了“隐形书写”的哲学,更是提出了“在奥斯维辛之后,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在列维纳斯看来,健康的欧洲精神必须既忠实于雅典,也忠实于耶路撒冷,是对二者的“双重忠实”。而启蒙运动以来欧洲所进入的现代性阶段是以人的理性对不可知事物的压抑为代价的,这种被压抑的事物中包括自然,也包括具有他异性、不可被还原为“我”的意识的上帝和他人。由此,列维纳斯认为对他异性的取消或遗忘正是欧洲病的症结所在。
      列维纳斯的重要贡献在于,他用哲学语言向我们阐明了自为的理性是如何同野蛮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说赫拉克利特早在他那些晦暗的断片中就向我们揭示了存在的本质是一场永恒的战争,那么列维纳斯则揭示了:加剧存在战争化的是整体性的概念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每一独特的生命个体都将从属于某个整体性的集合,每一活生生的当下时间都得服从于某个未来的历史目标,惟有终结是有意义的。他批判了希腊哲学传统中"中性"化的哲学概念对于伦理所具有的优先性。这种中性化的哲学概念既是“共相”、“理性”,也是“绝对精神”、“社会进步的历史规律”、“存在”等,而伦理在这个传统中总是首先需要还原成关于伦理的知识。列维纳斯将这种希腊哲学中的同一性视为一种虚无主义,因为对于同一性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世界不会有什么真正新的东西,一切都将被转化为某种已知或可知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