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午11:30,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葛四友副教授在闵行校区人文学院5303室做题为“自我所有:自由与平等的核心?”的学术沙龙。此次沙龙为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午餐沙龙”第3讲,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国荣教授、985各中心,以及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部分老师在座。
讲座开始,葛四友老师强调了选此题的原因,一是柯恩在《自由所有、自由与平等》一书有其独特性,从学术观点与学术态度上都对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另一个原因是自由与平等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之争,而柯恩在此书中主要是针对诺齐克对平等理论的攻击而做的回应,是自由与平等之争的一个极佳体现,也是一场非常重要的交锋。无论是关注平等者还是自由者,这本书都是极有价值的,其中所提出的各种论证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
随后,葛四友老师着重介绍了柯恩所著《自我所有、自由与平等》一书的产生背景,即柯恩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接触张伯伦例子后,如何经历各种困扰,经二十余年的努力,最终理解诺齐克与他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渊源,并且对诺齐克的理论做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回应,形成了此书。但是葛四友老师也强调,诺齐克的论证对柯恩来说实际上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原因在于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强调平等必然到来的两个事实性主张(即无产阶级的成熟、壮大和生产力的极大丰富)没有得到历史的证实,由此平等并不是必然的,而是需要我们为之提供辩护的。
在对柯恩理论的基本背景做了分析之后,葛四友老师着重从张伯伦例子入手来展示柯恩是如何反驳诺齐克的。柯恩指出,诺齐克的正义命题有三个部分,即初始情境的正义性、过程的正义性与结果情境的正义性。我们日常直觉认为,即相同性质的东西相组合,得到还是相同性质的东西,但这并不是一种概念真理。如果情境正义与过程正义是独立定义的(张伯伦例子中就是如此),那么两者的组合未必是正义的。但如果两者是彼此蕴含的,那么这个正义命题就不适用于张伯伦例子,由此诺齐克的论证就失去了其表面的吸引力。
在此过程中,葛老师展示了柯恩为诺齐克的论证所做的各种修补,最后他表明:如果诺齐克的自由是日常意义上的自由,那么这种自由就无法保证结果的正义性;如果它是一种权利意义上的自由,那么自由与正义就形成了一种相互间的循环,无法给张伯伦例子提供支持。最后,葛老师总结道,这里只是引介了柯恩如何从诺齐克的前提出发,在对之做出一种厚道解读后找到其自相矛盾之处,从而为平等的辩护开辟了新的空间;至于平等是否可辩护,还有待于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