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骏博士主讲“近代知识分子私人生活史研究的初步思考”

发布日期: 2008-11-27   作者: 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23
      11月26日14:00,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心举办“社科沙龙”,历史系青年教师瞿骏博士在闵行校区人文学院5305室,主讲“近代知识分子私人生活史研究的初步思考”。历史系许纪霖教授做精彩点评。沙龙中,两位老师与在座学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沙龙开始前,许纪霖教授指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私人生活史的研究发展迅速,成果显著,而且台湾学界的相关研究亦比大陆先行一步,不乏优秀的论文著作,因而对于大陆学界来说,进行私人生活史的研究不失为当下知识分子及新文化史研究值得开拓的一个黄金处女地。
      沙龙中,瞿骏老师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近代素以“变”著称,变得大,变得快,也变得不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知识分子的私人生活史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既填补学术空白,亦形成一种学术对话,而且回应现实情境。从填补学术空白来说,目前大陆研究私人生活史的屈指可数,即使知识分子在近代边缘化,但其在某些方面的影响力依然显著上升,因此要书写一个“千古未有之大变局”,除了知识分子与政治、经济、公共生活的联系外,其私人生活也应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之内;从学术对话角度来说,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明清史研究群从“城市社会”角度来考察明清士大夫的私人生活史,成果显著,对于大陆的相关研究有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从回应现实情境的意义上来看,当下也是一个变得大,变得快,变得相当不一致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现代性带来的诸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这些成果带来的迷茫和困惑,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很多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在记忆中消除了,一百多年来在我们脑海中形成太多宏大空洞且经不起仔细推敲的看法,其又催生了种种集体无意识和无文化。对于那些旧年人物的衣食住行、活动空间和心态气质,有不少值得我们重拾,这也有助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找回失落的文化与记忆。
      接下来,瞿骏老师提纲挈领地给出了私人生活史中许多可供研究的方向和领域,诸如: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关系;择友观、恋爱观等情感关系;阅读、饮食、消遣等日常趣味;童年或者青少年的识字率、阅读面以及新旧学对比等等,这些都是其初步的一些思考,对于有兴趣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生或者学者来说,不失为一个有效指引,他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共同参与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为此添砖加瓦。
      除此之外,瞿骏老师还结合知识分子的家书、文学作品、画报等原始资料,为在座各位分析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全新角度的史学研究,相同的史料在不同的问题意识支撑下,对于史学新观点的形成具有全新作用。
      许纪霖教授对沙龙作了精彩而有见解的点评,他指出,私人生活史的研究除了瞿骏老师所说的那些条目之外,对个人身体史的研究也很值得做;同时也指出,新文化史研究往往“巧劲有余,力度不足”,注重表象叙述而忽略了思辩的深度,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还强调: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史感”和创新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在掌握充分史料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历史学的发展才会有更好的前景。最后,许纪霖教授总结了三点关于私人生活史研究应该注意的议题:文明与现代性的关系;“个人”的形成与私人生活;公与私:私人性如何被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