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15:00,美国Kuanchtwon 大学黄勇教授应邀做客“思勉人文讲座”,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号楼4楼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报告厅,做题为“儒家对自由主义的回应”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国荣主持,100余名师生在座聆听。
儒家思想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关系,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最重要论题之一;从儒家传统出发,回应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的诸多问题与危机,乃是克服自由主义的不足、发展儒家思想的重要方式。黄勇教授以本体论、社群伦理、价值多元论为视点,厘清了女权主义、社群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考察了德性政治的可能性,以及传统儒家思想对自由主义的回应,揭示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内在生命力。
黄勇教授指出,政治自由主义将“政治的”(Political)、“个人的”(Personal)加以区分、划界,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人的”属于私人领域,而“政治的”属于公共领域,政治不应干涉私人的领域;二、政治制定法律、规定等游戏规则,这是公正、正义的,即在规则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必须遵守之,政治并不承担培养人的美德的任务。对于自由主义的这种划界,女权主义、社群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提出不少颇具意义的批评。女权主义认为,“个人的”也是“政治的”,不能视家庭为私人领域而将之排除在政治之外,因为家庭之中(丈夫、妻子之间)亦存在不正义的可能。新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也是“个人的”,政治制定规则,而规则并不是与人无关的,因为:一、政治自由主义假定人是自私的;二、政治公正原则影响、改变人的品质、美德;三、政治制度并非完全是一种游戏规则,而是与人相关的。黄勇教授进而指出,女权主义、社群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仅对自由主义做出了有意义的批评,但并未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在此意义上,儒家思想中德性政治的可能性凸显出自身的意义。
黄勇教授认为,德性政治关注政治与人的美德之间的关系,肯定政治、规则对人的品质、德性的影响。他指出,传统儒家重视德治、礼治,“礼”作为规范,既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又涉及人本身(成为“有美德的”)。宋明儒学中,二程(程颐、程灏)承传孟子之“礼”,强调礼治。在此,礼是外在性、内在性的统一,是圣人因情(天生的、内心的情感)而作,是自然的。因此,“刑”、“法”在儒家那里主要是威慑性的、临时性的,根本上说是对德治、礼治的补充。质而言之,德治、礼治重要的不在于通过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于使生活在规范下的人变得有德性。
讲座结束后,黄勇教授就仁与礼、礼与德、道德的普遍性、德性政治的现实可能性等问题,与在座的师生展开交流、对话。最后,杨国荣教授点评说,政治关涉形式、实质二者的关系,而政治自由主义更多地关注规则,对人的存在意义这一更为根本性的问题较为忽视。一方面,就现实层面而言,规则与“做什么”、“如何做”相关,德性与“应当成为什么”相关,二者同样重要,不能截然相分。另一方面,从德性、规则的关系来看,规则本身即具有两重性品格,既是形式化的外在规范,又可内化为人的德性,在此意义上,德性并不是空洞抽象的,与规则也并非截然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