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教授做题为“没有凭据的人生”的校庆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 2008-10-20   作者:  浏览次数: 61

      10月15日下午13:00,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系刘擎教授在人文楼5303室(高研院学术报告厅),做题为“没有凭据的人生——世俗时代的性爱与死亡”的学术报告。此为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校庆学术报告系列之一。
      报告中,刘老师围绕“世俗”一题而展开。指出学术上的“世俗”,含义复杂多样,其中一点显得尤为突出,即个人、社会、国家失去了超越的意义。在现代之前,个人、社会和国家是有意义的,在意义的背后则是一套超越的秩序,诸如上帝、天、自然法。人不仅仅是人,还是上帝的子民,或者说人可以努力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真正成圣,这就是人背后的一套超越秩序;社会、国家亦可作类似理解。启蒙之后,个性被高扬,出现了所谓的“人本主义”,自我可以立法,自我可以确定道德秩序。但是,彼时之个人主义,尚具有责任感,个人依然追求某种道德至善,而这种道德的善,可能就与上帝、天、自然法等超越面向挂起钩来。糟糕的是,这种具有道德意义的个人主义,日渐蜕化为庸俗的、放纵的非道德化个人,这就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现代社会中,个人成了“唯我”式的个人,人可以杜撰意义,进而无所顾忌地高声呼喊“我的地盘我做主”,其后果可想而知,人们普遍地感到焦虑、虚无、孤独,自杀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现代人不再相信那些高尚的意义,转而将自我抛弃在孤寂的“个人”乌托邦之中。
      因此,现代社会是有病的,须对症下药,积极治疗,刘擎教授如是说。至于药方,可谓多途,我们可利用启蒙以来的道德主义个人,那是一种不错的资源;此外,最重要的是,人应该运用理性,将自我放置在一个更大的背景、视域和意义之中,以构成一个自我理解的框架。报告结束后,刘擎老师细致生动地回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