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3日下午一点, 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龚咏梅博士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报告厅, 做了题为"孔飞力的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的专题演讲, 这是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2008年校庆学术报告会系列之一. 历史系, 中文系,社会学系,法律系等相关系科的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孔飞力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历史系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学者, 以研究中国自18世纪以来的社会史,政治史著称,著有<中华帝国晚期叛乱及其敌人>(1970),<叫魂>(1990),<现代中国国家的起源>(2002).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 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 他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大多围绕着这一领域.2008年3月, 作为"东亚国家与社会"丛书系列之一,他的移民史专著<他者中的华人:现代时期的海外移民>终于问世, 这将成为一本引起海内外关注海外移民史研究, 关注海外中国学研究学者兴趣的重要学术著作. 龚咏梅的演讲主要就是围绕该书出版而展开的.
龚咏梅首先从孔飞力既有研究的学术理路、现实诉求、个人家庭原因以及美国中国学发展学术思潮等方面分析了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的缘由,并介绍了孔飞力在新著出版前围绕着移民史开展的研究和教学情况。孔飞力的新著集中反映其近十几年来的学术思考。他把海外移民史视为国内移民史的特例,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着相同的特征和结构,海外华人移民史的研究不是离开其固有的研究领域,而是极大地拓展了其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围。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贯通,他描述了从1567年以来长达五个世纪的海外华人移民史,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比较的手法,既比较不同时期的移民,更比较不同区域移民的不同特征和模式,以历史生态学的独特视角,展示了海外华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东南亚殖民地国家、独立国家及后殖民地国家,在北美洲、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岛屿,在加勒比海地区,甚至是在欧洲和南非等地,面对不同的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环境,所产生的种种复杂生态。在这些丰富的人文历史生态中,华人一方面构建起双向输送资金、人员、信息、技术的“走廊”(corridor),以维持住在国与家庭、“侨乡”及祖国的联系,另一方面适应环境,在异国他乡筑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小生境(niche),靠同胞主义、同乡会、会馆、兄弟会、公所、共同神灵崇拜等出自祖国、又适应海外环境灵活变通的社会组织机构来建立华人亚社会,这其中移民的成功与失败,艰辛挣扎与忍辱负重,适者生存与奋斗抗争,大量的历史细节由孔飞力充满同情而又平实的语言勾画得如缕如析。几个世纪的海外华人移民史,受到世界历史、中国历史重大事件的深刻塑造,在这里,既是中国走向世界,也是世界走向中国,风云际会,世界与中国在此遭遇与交互作用,孔飞力的世界历史眼光,使得两种视阈相互交融。在移民与祖国,老移民与新移民,移民与住在国当地人、其他移民及统治者的多重关系中,在移民的历史经验中,我们看到中国人在“他者中”的境遇,看到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在与他种文化交际中的生态反应,也看到他者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公正的和不公正的,使我们有了重新认识作为群体的中国人这一大自我的别样感受。孔飞力新著以八章430页的篇幅,全面综合地讲述了一部海外华人移民通史,其时间跨度之大,区域范围之广,涉及主题之丰富,理论概念分析之精细,在同类著作中实数不可多得,体现了美国中国学超越“中国中心观”而追求多个流动中心的跨区域比较研究的学术发展趋势,将被社会科学家碎片化的移民图景完整地呈现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之上,相信研究中国近代史、海外移民史和世界历史的学者都会从中有所收获。这是继《叫魂》之后的又一力作。
同学们对孔飞力的海外移民史研究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提问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