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博士做题为“高晓声和他的国民性话语”的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 2008-10-16   作者:  浏览次数: 24

      2008年10月15日晚18:00,中文系青年教师刘旭博士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室,做题为“高晓声和他的国民性话语”的学术讲座。这是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校庆学术报告系列之一,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研究生、本科生听取了讲座。
      讲座中,刘旭老师以现代性为角度,对高晓声的创作做了梳理,批判性地分析了高晓声所塑造的陈奂生等人物形象。他认为,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作品在“文革”后首先发表,成为为农民呐喊的最初“代言人”,而之后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反映出作家对农民的理解仍停留在成名的1980年,对农民所做的刻舟求剑式的国民性批判,表明作家已逐渐成为一个“伪代言人”。
      讲座后,刘旭老师就底层如何代言、批判现代性的意义、国民性的再思考等问题,与在座的研究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演讲者简介
    刘旭,男,1975年出生,博士,现当代文学专业。一直从事底层文学相关研究,在《文学评论》、《二十一世纪》、《当代作家评论》等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几篇。其中数篇曾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摘录和复印。2006年出版的《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裂隙》是国内第一本底层文学研究专著。在《天涯》发表的《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等系列文章率先引发国内文学界、文艺评论界、文化界对底层问题的讨论。独立承担国家项目“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子项目“当代文化中的底层形象研究”。2008年承担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