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15:00,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系教授托马斯•拉奎尔(Thomas W. Laqueur)受邀座客“思勉人文讲座”,在闵行校区人文学院5号楼3楼学术报告厅做题为“火葬与亡者的文化建构”的学术演讲。讲座由我校思勉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历史系教授许纪霖主持,历史系教授刘擎担任翻译,历史系姜进教授、刘昶教授在座,100余名学生参加。
拉奎尔教授是美国著名文化史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是欧洲文化史,特别关注性、死亡和纪念仪式的文化历史。此次讲座中,拉奎尔教授以新文化史的视角,从八个层面审视火葬的历史,揭示其与欧洲历史中多种重大事件的关联性,诠释了火葬与亡者文化建构的多重意义。
第一,就建筑而言,作为火葬设备,焚化炉的建筑形式、风格在不同的国家具有多样性的呈现,这体现了面对技术与传统、机械与心理、形式与内容等之间的平衡,不同的国家持守不同的观点。第二,与科学主义相关,火葬的兴起使人们对尸体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即从精神文化的象征变而为一种纯粹自然属性的存在。由此,“尸体就是尸体本身”的文化主张,将亡者作为等待、需要被处理的对象,成为关涉公共卫生、与文化、历史无关的废物,导致了支持或反对火葬的大量争论。第三,与政治相关,以自然资本、经济效益的方式讨论、看待火葬好处的观点转变为一种政治态度,进而,支持火葬与否被看作“理性”与“迷信”的分野,火葬从而具有了政治生态学的意义。第四,与现代性相关,火葬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创新,更赋予、传达了一种文化的、政治的观念:支持者从经济效益出发,而反对者则强调文化、历史与美学的传承。第五,就进步观而言,以英、美、德、苏4国为例,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中,火葬以不同的方式与进步的观念相关。第六,就革命政治、非宗教而言,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火葬与革命力量的象征发生联系,例如在意大利,火葬与否成为是否反天主教的标志行为,而在英国,火葬与否几乎与宗教不发生联系。第七,就个人主义而言,火葬将亡者事务变为纯粹的个人事务:以前,处理尸体和葬礼的方式完全由教会操作,而在现代西方的语境下,这有可能转而为世俗的、完全按照个人意愿的处置方式。第八,由于火葬后骨灰处置方式的多样化,火葬使人们得以通过多种形式想象死亡,而非教会提供的单一形式。
拉奎尔教授指出,通过展示不同关系网中的火葬,死亡在文化塑造中的重要意义得以显示:第一,认识到死亡是原初性的瞬间;第二,死亡仪式是本根性的;第三,在不同的文化中,如何处置亡者(葬礼)有着广泛、多样的规范与标准;第四,对亡者的处置是衡量、定义一个文明的重要依据;第五,死亡代表、展示了一个终极的真理(真实/真相)。
最后,广大师生与拉奎尔教授积极展开讨论、交流,讲座在热烈、活跃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演讲者简介:
托马斯•拉奎尔(Thomas W. Laqueur)是美国著名文化史家,199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得“梅隆基金会杰出成就奖”(the Mellon Foundation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Award)。拉奎尔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3年),此后一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历史系任教,目前是该校“Helen Fawcett杰出史学教授”。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地作访问研究。他是著名学刊《表征》(Representations)的创办者和主编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文化史,特别关注性、死亡和纪念仪式的文化历史。代表作包括:2003年出版的《孤独的性:手淫文化史》(Solitary Sex: A Cultural History of Masturbation),被译作8种语言(包括中文)。1990年出版的《制造性:从古希腊到弗洛伊德时期的身体和性别观念》(Making Sex: Body and Gender from the Greeks to Freud),被译作13种语言(包括中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