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下午,第二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哥本哈根》剧本朗读会在季风书园举行。朗读会由戏剧翻译家、上海戏剧学院访问教授胡开奇和上海戏剧学院导演教师孟真宇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教师王家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著名演员田蕤、上海戏剧学院导演教师孟真宇出演。“季风书园”创办人严搏非先生、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刘擎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出席,与在场观众展开富有启发性的讨论。
《哥本哈根》剧本作者是美国剧作家迈克尔•弗雷恩,由戏剧翻译家、上海戏剧学院访问教授胡开奇翻译。剧本虚构了三个亡灵的谈话,这三个亡灵分别是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德国核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以及玻尔的夫人玛格丽特。他们谈话的内容非常广阔,从他们对量子物理学的重要建树、到充满隐喻的滑雪运动,再到现实中“二战”大背景之下两人的尴尬处境、友谊的决裂以及昔日的回忆。但是这都始终围绕着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谈”,力图重现“哥本哈根会谈”的场景。玻尔夫妇反反复复地诘问海森堡“为什么要来哥本哈根”,海森堡向他们不停地辩解,这使得他们三人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回忆、重构记忆中的“哥本哈根会谈”,并且无论他们怎样试图扯开话题,他们无可避免地回到这一自我诘问的场景。三位老师的朗读感情丰沛,引人入胜,体现了剧中知识分子在这一人类永恒命题之下的挣扎和孤独。他们的表演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提问环节中,胡开奇老师、刘擎老师、严搏非先生以及三位参加演出的老师与现场听众展开讨论。胡开奇老师称,这个剧本是科学、哲学、人性的完美融合,在谈到“不确定性”时,他归纳了人类社会(西方社会)认知的两次革命:第一次是将人类从“上帝”身边独立出来,然而却堕入了“决定论”的窠臼;第二次就是哥本哈根学派基于量子物理学提出的“不确定关系”,该剧中的玻尔、海森堡就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领军人物。“不确定性”使人类摆脱了“决定论”的控制,却又面临着类似于“猫佯谬”的困境。剧中三人同时使用三种人称视角来回想、重构当时的情景,他们每一次辩解又是对自己的疑问,每一次对他人的诘问也是对自己的反思;直到自己无法回答自己当时的想法,甚至不能回忆起究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样的辩护反而走向了其目的的反面。所以,人的行为方式并不是由自身的道德观所决定的,而是受到个人习惯、特定处境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这个人的道德才是行为的产物。这一观点超越了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批判,这也是剧中三人“粒子轨道之辩”所要传达给观众的。
有同学问及剧本排练与剧本翻译语境的问题,因为现在有一部分人担心,这样一部严肃的话剧,如果使用年轻人更为熟知的语言,是否接受度会更高一些。对此,胡开奇老师认为,翻译应当要符合原文的语言语境。刘擎老师也认为,今天的中国戏剧缺乏文学性,不应为了博人眼球而迎合大众,而且会产生误读,也使观众不能够真正体会剧本。随后,一位听众提到了剧中反复出现三个亡灵又“回到”了哥本哈根的情节,与几位老师讨论此一情节反复出现的意义。现场嘉宾老师将这一情节比作《卡侬》般的复调结构,这个过程绝望而幻灭,但是最终还是走向了人文的回归:“世界还在”,因为这样的偶然性仍是基于人类的良知。
最后,刘擎老师做了总结: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行为都在构建历史,都应该为历史负责,这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责任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