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大众文化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发布日期: 2008-06-05   作者:  浏览次数: 27
  2008年6月4日下午3点半,思勉人文讲座在闵行校区1教108准时开始。本次讲座请到了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王笛副教授,他为大家做的主题演讲是:《大众文化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是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历史系许纪霖教授。
  王笛副教授首先论述了西方新文化史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趋向,其中主要谈及了:1、新文化史与大众文化史;2、文化角度的社会史;3、从社会科学、科学的历史到人文的历史学;4、日常物质文化;5、身体、形象、性别;6、记忆的语言;7、普通人的时间和空间;8、大众政治文化。
  其次,王笛副教授论述了西方大众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文化霸权与庶民文化方面可以看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和汤普逊《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庶民研究方面可以看古哈的《庶民研究读本》和皮瓦克的《庶民能讲话吗?》;就人类学的影响方面可以看吉尔兹的《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和《文化阐释》;就社会学的影响方面可以看特纳的《戏剧、场域与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为》;就政治学的影响方面可以看斯各特的《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就政治运动的文化阐释方面可以看亨特的《法国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和《法国革命中的家庭罗曼史》。
  再次,王笛副教授路论述了新文化史与微观历史的研究现状。在他看来,我们最好要阅读一些此类领域的经典著作,诸如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鲁格埃罗的《玛格丽特•马塞兰尼的离奇之死:前现代医学中的病痛、症状与日常世界》、拉杜里的《蒙塔尤》、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的钩沉》。
  再然后,王笛副教授讲述了西方关于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概况。早期阶段的中国大众文化可以读姜士彬的《晚清帝国时期的大众文化》;受人类学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华生的《标准的神》和武雅士的《神、鬼、祖先》;大众信仰这方面可以关注姜士彬的城隍、目连戏和赛的研究以及杜赞奇的关帝研究;就日常生活而言,可以阅读司马富的《算命先生和哲人》、王笛的《城市之节奏》和史景迁的《王氏之死》;而大众政治文化这块,我们要看孔飞力的《叫魂》和罗威廉的《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百年的暴力史》。
  最后,王笛副教授得出几点结论,我们需要注重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区别与关系,大众文化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区别与关系,另外还要合理运用资料,同时注意研究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演讲者简介
王笛,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毕业,师从中国城市史研究专家罗威廉教授;现为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当前美国著名的中国城市史、大众文化史研究中生代学者,曾担任留美中国学会会长。
  出版著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1993年初版,2001年再版,2006年三版,2002年台湾繁体版)、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 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 and Local Politics, 1870-1930(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3年,该书获2005年“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中译本《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6年十佳图书、The Teahouse: Small Business, Everyday Culture, and Public Politics in Chengdu, 1900—195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