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东亚系胡志德教授(Theodore Huters)来到我校闵行校区为我校莘莘学子做了一场题为“晚清民初的文本与文体的转变”的讲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下午2点,胡志德教授在我校中文系罗岗教授的陪同下来到了第一教学楼309教室。罗岗教授先简要介绍了一下胡志德教授,然后胡教授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他的演讲。
胡教授认为,近代学人提倡白话文,一是由于语言沟通方便二是因为现代的新表达也就是与现代化交织在一起,而所谓现代化,胡教授说就是与西方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他谈到晚清民初,文学语言朝简化方向发展,表现出的是一种百姓参与国家大事的背景。而胡适、陈独秀等人也认为要实现中国的科学和现代化,就需要新的语言,那就是白话文。语言的改变代表着现代化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失去了现代化的发展,但全面采用白话文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胡教授介绍了法国作家罗兰•巴尔特的《S/Z》(《S/Z》是罗兰•巴特由科学主义转向解构主义的一篇关键文本。)他将文本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引人阅读者,即知识的消费者,一种是能引人写作者,即知识的创造者,在后一类中,读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最高。
胡教授提到了上世纪初的文学革命,他谈到了胡适的《近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反思说,八股文一无可取吗?
胡教授尤其分析了近代一些著名的文人,辨析了晚清与五四两个时期白话文观的不同,提出前人已经认识到白话本有形式的危险――也有八股白话文。
胡教授中文功底深厚,整场演讲全用中文,实在让人敬佩。演讲结束,胡教授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演讲者简介:
胡志德(Theodore D. Huters),美国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专家。1969年1月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72、197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中文硕士、中文博士学位。曾任加州大学北京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副系主任,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特派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南开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钱锺书》(波士顿:G.K. Hall 出版社,1982年 ;中文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把世界带回家:西学中用在晚清和民初中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翻译过北岛、汪晖等人的著作。
下午2点,胡志德教授在我校中文系罗岗教授的陪同下来到了第一教学楼309教室。罗岗教授先简要介绍了一下胡志德教授,然后胡教授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他的演讲。
胡教授认为,近代学人提倡白话文,一是由于语言沟通方便二是因为现代的新表达也就是与现代化交织在一起,而所谓现代化,胡教授说就是与西方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他谈到晚清民初,文学语言朝简化方向发展,表现出的是一种百姓参与国家大事的背景。而胡适、陈独秀等人也认为要实现中国的科学和现代化,就需要新的语言,那就是白话文。语言的改变代表着现代化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失去了现代化的发展,但全面采用白话文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胡教授介绍了法国作家罗兰•巴尔特的《S/Z》(《S/Z》是罗兰•巴特由科学主义转向解构主义的一篇关键文本。)他将文本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引人阅读者,即知识的消费者,一种是能引人写作者,即知识的创造者,在后一类中,读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最高。
胡教授提到了上世纪初的文学革命,他谈到了胡适的《近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反思说,八股文一无可取吗?
胡教授尤其分析了近代一些著名的文人,辨析了晚清与五四两个时期白话文观的不同,提出前人已经认识到白话本有形式的危险――也有八股白话文。
胡教授中文功底深厚,整场演讲全用中文,实在让人敬佩。演讲结束,胡教授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演讲者简介:
胡志德(Theodore D. Huters),美国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专家。1969年1月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72、197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中文硕士、中文博士学位。曾任加州大学北京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副系主任,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特派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南开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钱锺书》(波士顿:G.K. Hall 出版社,1982年 ;中文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把世界带回家:西学中用在晚清和民初中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翻译过北岛、汪晖等人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