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7日至9日,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江南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江南研究的视域与方法回顾”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海盐隆重召开,来自南京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浙江大学、浙江社会科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江浙沪地区各高校、研究机构的30余名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学术月刊》、《史林》、《探索与争鸣》、《浙江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主编也应邀与会。
自上世纪80年代始,明清江南史研究复兴,几与改革开放30年同步。经过三、四代学者的努力,明清江南研究成为国内区域史研究中的显学,积淀厚重,颇具规模,海内外有重大影响。此次大会从江南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江南史研究的展望以及对海外江南史研究的借鉴与评介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大会研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邹逸麟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樊树志教授以及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江南学中心主任王家范教授担任大会主持。
首场“明清江南史研究30年回顾与总结”议题由复旦大学邹逸麟教授主持。樊树志教授回顾了国内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发展脉络,由傅衣凌、洪焕椿等前辈学者开创、奠基的明清江南史研究,在建国初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的资本主义萌芽讨论中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镇问题、民间信仰问题等一些新兴领域获得丰硕成果,明清江南史研究一直在稳步前进。上海师范大学的唐力行教授、南京大学的范金民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钱杭教授,亦从各自治学经历出发,回顾并检讨了过去三十年中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发展轨迹。
大会第二场主题为“明清江南史进一步研究的设想:视域与方法”。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担任大会主持。邹逸麟教授发言指出,传统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密切,以往的江南史研究较多关注经济,从政治的路径切入江南史研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路向。浙江大学包伟民教授认为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江南地域的实地调查工作益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同时指出,宋代江南史研究在注意发掘与使用新史料的同时,“旧题重作,旧文重读”,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浙江社会科学院陈学文教授提出江南研究应该多领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在广阔的视域中考察江南的历史和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学强研究员认为,江南史研究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高研究水平,需要学者们广泛地合作,同时注重资料的梳理与整理。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介绍徽州资料整理工作,指出当下江南史研究有大量资料尚待充分解读。苏州科技学院叶文宪教授从农民起义的概念分析提出了江南研究的新方向问题。复旦大学张海英教授以江南市镇行政管理研究为例,提出应重新审视既往江南史研究中“老课题”的学术价值。苏州大学吴建华教授表示,江南史研究可以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新的取向和角度解读江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家范教授主持了第三场大会议题“对海外明清江南史研究的评价与借鉴”主题大会。与会代表以海外明清江南史的研究情况为路径审视了国内的当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刘昶教授介绍了美国学界关于明清江南史研究方面的学术争论。陈学文教授细致回顾了欧美、日韩的明清江南史研究,提出应更多的吸纳海外学术成果。樊树志教授特别指出日本学者在江南史研究的资料整理和阐释方面显现出很强的学识,值得国内学者效法取鉴。范金民教授指出,以夫马进、岸本美绪为代表的日本研究者,继承了日本老辈学者扎实的史料驾驭能力,同时拥有欧美学历背景,问题关怀和理论意识鲜明,值得高度关注。复旦大学冯贤亮副教授以滨岛敦俊的研究为线索,提出江南史的研究应寻找历史感和场景感,努力恢复历史场景。南京大学罗晓翔副教授介绍了个人对海外江南史研究的理解。
王家范教授作闭幕发言,指出:几代学者在数十年的研究中,坐得住、勤走动、真心实干的治学精神,使明清江南史研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术路向与内在的发展脉络。冷中有热、热中有冷,始终保持中和的色调,不急不躁,悄悄变革,有着自己的特点。江南史研究既有的成就还归功于这些学者具有良好的学术心态,即正心诚意、修身向学、问道于天下。最后,王家范教授提出三点建议,建议江南史的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经验行诸文字,以惠后学;建议进行江南文献资料库的整理利用和资源共享;希望合作举办江南史研讨班,加强江南史研究后备人才的培养。
此次研讨会聚集了明清江南史研究领域许多权威性、代表性的专家,群贤毕集,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在三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表达对江南史研究的理解,由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引出视域与方法问题的积极思考,并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相关合作事宜上取得一致意向,会议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