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思想史高级研讨班综述

发布日期: 2008-11-10   作者: 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23

      2008年11月1日至5日,第一届中国思想史高级研讨班在闵行校区人文学院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研讨班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是国内中国思想史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与创新。
      研讨班汇集了林毓生、墨子刻、王汎森、汪晖、罗志田、许纪霖、高瑞泉等国内外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并对中国思想史有突出贡献的七位著名学者,在五天时间内连续为来自全国各地20余所大学的32名研讨班学员们作了七场精彩学术报告。各位学员与七位老师深入交流、热烈讨论,并互相学习研究方法和治学经验心得。研讨班的报告还吸引了华东师范大学各个院系的同学及其他学校同学慕名而来,场场座无虚席、掌声热烈,呈现出思想火花碰撞出智慧的魅力。
      11月1日上午9点,第一届中国思想史高级研讨班正式开幕,第一讲由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主讲,主题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中的政治正当性”。许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以中国从古代至近代的思想史为脉络,以西方思想史为参照,对近代中国思想史中的政治正当性地含义、呈现和演变作了精彩的分析和梳理;11月1日下午2点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墨子刻先生带来了题为“旧瓶装新酒?——关于现代中国思想与儒家传统连续与断裂问题的再思考”的酣畅淋漓的报告;11月2日上午清华大学文学院汪晖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深入畅谈了对他的著作《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的进一步若干思考及再讨论;11月3日研讨班在进入佳境之后逐渐达到高潮,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林毓生教授为广大师生带来报告的题目是《韦伯“理想型/理念型分析(Ideal-typical Analysis)”的三个定义及其在思想史研究方法上涵义与作用》,林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治学成就和对思想史研究心得对韦伯的学术思想认识及“理想型/理念型分析”的定义、应用分别在上午和下午共做了长达4个小时的精彩报告,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11月4日上午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高瑞泉教授带来的“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的哲学之思”的报告,高教授的报告对哲学与思想、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关系作了精彩阐述。11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历史系罗志田教授的报告主题为“经典淡出之后:过渡时代的读书人与学术思想”,罗教授对中国近代读书人始终徘徊于读书治学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共同意态做了详细分析。11月5日下午,本次研讨班的最后一场报告是由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史语所所长王汎森教授主讲,报告的主题是“从公理到主义:近代思想史中的一些线索”,阐释了从“公理”到“主义”脉络中研究近代思想的重要线索。
      在研讨班七场报告结束之后,许纪霖教授对第一届中国思想史高级研讨班做了总结。许教授认为,思想史是跨学科的。正如本次研讨班的主讲老师来自历史学、哲学和文学等学科、学员更是以哲学、历史、中文、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为专业,这说明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思想史,但它们又有共同的关怀。在人们追求自由、自主性的今天,理性、道德的自主性要有思想和自我把握能力,所以思想在当今世俗化的社会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恰是人内心最重要的内心支撑。思想史不仅是对历史的理解,更有利于我们增进对当下现代社会的深入理解。
11月5日17时,第一届中国思想史高级研讨班在由王汎森教授和许纪霖教授向学员们颁发了签有研讨班七位主讲学者名字的结业证证书后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