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教授在汉堡大学作“君子成人之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讲演

发布日期: 2008-11-08   作者: 江南学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20

2008年11月21日,中国江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晓明教授在德国汉堡大学作主题为“君子成人之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讲演。该学术活动由汉堡大学孔子学院主办,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王宏图先生担任主持,并作精彩点评。

君子成人之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提要)
———在汉堡大学孔子学院的讲演
胡晓明
      成人之美,常识是乐于助人;其深义是由生命的相契,到精神与道义的成全。中国文学体现了“成人之美”的深层含义,那些文学宝库中代代相传的成语:悬剑空垄、郢人运斤、管鲍之交……,极富于人性“成全”的精神。中国古代的戏曲,最能表现中国人伦的高贵。譬如《白蛇传》《西厢记》《玉簪记》《赵氏孤儿》《断臂说书》《三娘教子》《二堂舍子》《霸王别姬》《嫦娥奔月》,都有涵蕴着深刻的生命与道义的成全义。
      在儒家论人与人关系中,有三种正面表达。一是底线的、消极的,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高调的、积极的,即“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前者是向内克制自己的,而后者则是向外拯救世界的,但是还有第三种,即内在(修身)又外在(达人),即人即己,既积极向上,又并不夸张自我、强调牺牲。这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虽然较多适用于小共同体,但儒家的“推扩”,可以有助于大共同体的伦理。更重要的儒家“心灵的相通”这一要义所涵蕴的人性图景。曾国藩说过:“见得天下都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都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心,使人乐于为善。”“如大河水盛,足以浸滛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滛大河。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滛,则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发展,是一个解放的过程。这个解放过程最厉害的方面,不是科技对自然力的解放,不是革命对社会力的解放,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解放,而更是隐藏着一种更大的解放,即人心的解放,即占有性的个人主义与排他性的物质主义对其他人性图景的解放。占有性的个人主义与排他性的物质主义对于人性的基本图景是:人生来是为了占有与得到。正如霍布斯:“一个人的价值,就是他的价格。”这种人性图景的胜利,当然是对中世纪的牺牲者和羊羔式的人性图景的反动,是对人性的解放,但是糟糕的却是它以牺牲了其它人性图景为代价。  
      “成人之美”以及所联系的儒家人性图景,既不是一种牺牲者与羊羔式的,也不是占有性的个人主义与排他性的物质主义人性图景,最终关系到一种新的人性文化的重建,有助于变化当代人性文化主流看世界的方式。
      最后,在现代社会,“成人之美”作为一种古代的处世哲学,有其理论的混沌,不可缺少分析的态度。譬如,如果进入社会政治实践的领域,也会产生一种所谓“错置性谬误”。在经典的古代解释传统中,“成”也被解释成“称”(评论、宣扬)。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则反是。”如果理解成,君子只称别人的好处,小人只称别人的不好。那就可以变成讳疾忌医,只听好的一面之辞。相信做适当的区分与理解,儒家的成人之美的现代价值,可以在它该发生作用的地方,继续发挥作用;不该发生作用的地方,谦虚地退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