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象教授
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冯象先生应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邀请,于2013年11月21日上午十点做客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开讲“第七颗印——论天国或乌托邦的无限延宕问题”。本次讲座也是华东师大思勉人文讲座第167讲。讲座由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童世骏主持。哲学系陈卫平教授、张立立博士,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陈赟教授,以及自众多院系的师生也参加了讲座,报告厅座无虚席。
冯象教授的讲座是围绕《启示录》(14:14-20)的如下内容展开的:“我抬眼望去,啊,一片白云,云端坐着一位,恍若人子,头戴金冠,手持快镰……他尽收大地的葡萄,扔在上帝榨取圣怒的大酒池里。那酒池就在城外,要踩到怒血溢出,漫至马的嚼环,淹掉六百里地。”
在讲座伊始,冯先生首先介绍了《启示录》的特殊地位。作为《圣经》的最后一部书,《启示录》的地位无疑是十分特殊的,然后,主流教会却很少谈起这部书,其中既有解释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这部书中的神的形象与以往的复活后宣扬“仁爱”、“穷人有福”的基督形象差异悬殊。接着,冯先生交待了《启示录》的成书并进入本次讲座的主题“第七颗印”——这是书中最后一个异象。冯先生深度解析了这段文字中的“羔羊”、“十四万四千”、“人子”、“葡萄”等用词以及“踩到怒血溢出,漫至马的嚼环,淹掉六百里地”的末世场景,进而提出,为什么《圣经》整部书终于此种残暴的屠杀场景?围绕这一问题,冯先生指出,这与当时耶稣运动的挫败、特别是在耶稣最后被捕时的众叛亲离的场景密切相关,其中,冯先生具体分析了将耶稣最后“交出”的门徒犹大的形象、大门徒彼得三次不认耶稣等情况。指出,此时运动面临一个迫切的危机,即天国何时降临的问题,或者说天国或乌托邦的无限延宕问题。这也是社会革命会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天国”是宗教运动的理想,如何认识“天国”,特别是在运动面临挫败的情况仍然保证理想的有效性便是十分要紧的,而《启示录》实际上是要回应这一问题。通过对“天堂”、“地狱”的解释,冯先生认为,其中有一个由“随时会降临”之“天国”到成为空间上与人间世平行的概念的改造,这意味着,“天国”变成了必须让人期待的理想,尽管场面残暴,但保证了其有效性,并解决了运动共同体的凝聚力问题。谈及此处的大屠杀场景,冯先生还分析了神的残暴一面,而这也是为什么神选择卑微地降生成人、并在人面前称“子”以及最后被钉死来赎罪的原因。
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冯象教授与在场的师生们围绕“降生赎罪”的理解、耶稣由女性所生的解释、保罗对耶稣的教导的改造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