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9点,在我校闵行校区一教239教室座无虚席,古籍所“当代学术前沿讲座”举行新学期的第一讲,讲座请来了著名古文献学家、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原所长、《儒藏》总编纂孙钦善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名为“关于中国古文献学”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古籍所严文儒老师主持,严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孙钦善教授,孙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文献学,兼及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此次是在昆山参加《顾炎武全书》编纂出版学术研讨会后特地来我校的。
孙钦善教授首先给大家介绍了中国古文献的内涵和含义,中国是以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国家,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献典籍一直流传不断,所以一般讲中国古文献是指汉语古文献。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孙教授指出,中国不仅有丰富的古文献典籍,还有不断整理、研究、利用这些古文献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古文献学。孙教授认为,文化传统保守不等于传统文化保守,中国文化的传统之根不能丢。在古文献中,包括传世古文献和出土文献,以前者为主,因此研究古文献对象的这两个方面要采用相结合、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
接下来,孙教授介绍了古文献学内涵不断完善及人们对古文献完整、系统认识的漫长历史过程。西汉时,刘向校理群书有“校雠”之说,产生了“校雠学”。汉代又有“文章”或 “章句”与“义理”相对之说,可见汉代考据学和义理学已有分野。宋代朱熹考据与义理兼重,认为“读书玩理外,考证又是一种工夫”。至清代发展到更自觉的阶段,学者们如王鸣盛、戴震等非常注意总结学术的类别和经验,对于古文献学的全面内容以及考据学与义理学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得更加明确,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与发展古文献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接着孙教授又介绍了今人对古文献学的认识,并将“古文献学”与“古籍整理学”、“历史文献学”、 “文学文献学”作了区别比较。孙教授最后指出,古文献学不仅对古籍整理研究有指导作用,而且是全部中国古代学科即所谓国学的基础。
整场讲座持续近两个小时,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