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经典研究的方法论反思”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发布日期: 2008-05-28   作者: 中国经典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32
2008年5月27日,“何为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A212召开。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思想传统与文化变迁创新基地”中国经典研究中心主办、杨国荣教授主持。同时,本次研讨会也是杨国荣教授主持的“庄子思想的内在张力”项目沙龙。
  来自香港、上海的近20名专家、学者与会,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刘笑敢教授、复旦大学谢遐龄教授、张汝伦教授和杨泽波教授、上海社科院俞宣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方旭东教授;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余治平、石永泽、陈赟、刘梁剑、曾诵诗、才清华等也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中,刘笑敢教授首先对中国哲学界关于“格义”、“反向格义”的方法之争做了简要回顾,并提出中国哲学的三种身份:现代学科、民族文化和生命导师,引起与会学者的热烈、深入讨论。谢遐龄教授说,作为学科的中国哲学、“格义”与“反向格义”等,都是一个已然的事实,但应注意语义的演化、变迁。俞宣孟教授认为,中国哲学追寻成圣理想,西方哲学是关于普遍知识的学问,二者在文本上是不可比的;但是,就从事哲学活动的方式而言,中西哲学又具有可比性。高瑞泉教授认为,之所以提出“何为中国哲学”的问题,这内在地与中国哲学界对既有研究范式的不满、对西方哲学的研究有关,然而大多数的当代中国哲学工作者尚不能达到哲学创造的高度。杨泽波教授认为,讨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应确立一个基本的前提,此即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同时指出,中西哲学之间进行相互格义是必要的,但应保持自身的特点:儒学是人文、不是宗教,是经过反思的,具有“生命导师”的意义。陈赟博士说,中国哲学的困境在于它是在西方文明普遍化、世界化过程中建构的知识谱系中为自己定位的,中国哲学要发展自己规划未来的世界与未来的哲学的能力,而不应满足于现有知识谱系给它分配好的一个位置,即便是这个分配好的位置也还是充满内在困难的。方旭东教授赞同中国哲学生成性的看法,但同时指出,哲学创作的工作应该以扎实的中文文献解读为基础。
  杨国荣教授在会上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看法。他指出,理解中国哲学首先涉及如何理解哲学的问题,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与如何理解哲学无法截然相分。就知识、智慧的区分而言,哲学不同于特定的经验知识,而是对智慧的沉思,后者使之具有超越学科的特点;就哲学与历史的关系来说,中国哲学是一种历史中的哲学,既具有既成的形态,又展开为一个不断生成、延续的过程,前者赋予它以相对确定的性质,后者使之具有开放性;就中、西哲学的关系来看,中西之辩并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性、地域性的问题,其背后内在地隐含着时间性、历史性的观念;时下,人们常常将西方哲学影响下的中国哲学研究称之为“汉话胡说”,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将时间关系(历史关系)简单地空间化了。事实上,与其说这是“汉话胡说”,不如说这是“古话今说”。历史地看,不同时代的哲学家都在对哲学作“今说”;我们借用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理论框架,这本身也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今说”中国哲学的一种方式,这种“今说”同时表现为中国哲学在现代进一步生成、延续的方式:在中西哲学两大系统相遇的前提之下,中国哲学的延续往往取得了借用西方哲学的一些概念系统、理论框架而对自身传统进行重新诠释的形式。中国哲学这一延续的过程与以往(近代以前)的不同在于:它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不断参与、融入世界哲学的过程。
  与会学者在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问题上展现了不同的视域,这种不同,既与中国哲学本身的丰富内涵相联系,也表明了中国哲学的研究具有多样的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