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城市文化论坛在深圳召开

发布日期: 2008-08-19   作者: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23

  在改革开放30周年到来之际,为回顾、总结中国城市文化3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城市的历史变迁,促进中国的城市文化研究,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并由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08中国城市文化论坛”,近日在深圳隆重举行。
  会议云集了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五地30多名著名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北京大学的谢冕、洪子诚、戴锦华、李杨,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罗岗、倪文尖,复旦大学的倪伟,同济大学的郭春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单世联,香港浸会大学的黄子平,香港中文大学的马杰伟,香港科技大学的陈建华等。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出席会议并致辞。王京生指出,目前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以文化为主题的新阶段,出现了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新的竞争和发展格局,文化成为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战略也因此逐步成为城市共同的自觉选择,或者说,城市发展正在迈入一个文化自觉的时代。
  此次论坛的总主题是“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变迁——中国城市文化30年观察”。为对城市文化进行更为详尽的讨论,会议还就以下分议题展开研讨: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身份建构、城市文化资源与公共文化政策、城市形象的书写与呈现、软实力与城市竞争、城市与人的幸福、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大学与城市文化建构以及打工文学的文化政治等。
  围绕着会议的总主题,与会代表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长对各项分议题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深入研讨,为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诸多新鲜的研究视角、贡献了极具创见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戴锦华的《城市空间:历史的记忆与葬埋》,从北京一个特定的空间“798工厂/艺术区”入手,从冷战/后冷战、为艺术家群落导引的资本之流、全球化时代的乡愁等几个角度讨论了巨变中的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与历史记忆的改写;而香港中文大学马杰伟的《“时尚工厂”:跨国城市文化的生产与本土化》,则从时尚杂志入手,以北京“时尚集团”作为案例,探讨了跨国城市文化的生产与本土化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罗岗做了《城市文脉与理性规划》的发言,他从“灾后重建”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城市多元发展的困境;香港科技大学的陈建华则从流行的 “狼爱上羊”大众文化符码出发谈论了全球化时代的都市寓言;广东社科院单世联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城市文化》,关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独特道路,提出伴随着大城市病的日益突出,我们要重新检讨这一道路,而如何保持城市的人性化,是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重大主题;深圳市雕塑院孙振华的发言则提出了“通过雕塑阅读城市”,以与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相关的三个雕塑故事来说明三十年来,中国雕塑艺术和城市的关系……可以说,与会30多位代表的发言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不但回顾、总结了中国城市文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发展轨迹,更为探讨城市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契机提供了新的视角、开拓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