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哲、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熊十力先生晚年定居上海,于1968年5月23日去世。为纪念熊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与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上海书店出版社、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6月13日在华东师大联合召开了熊十力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十力丛书”出版座谈会。会议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与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王为松主持。
“十力丛书”是自2007年起重新点校、推出的熊先生著作系列,不久前刚刚辞世的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极力促成丛书的出版,并为丛书作序。熊十力晚年定居上海,闭门著书,王元化是当时少数几个与之往还较密的人之一。当时王因胡风案受牵连处境艰难,熊对此深表同情,两人情分在师友之间,王基本是以学生辈的身份向熊问学。熊先生去世后,王先生最早组织出版熊的著作。
会议首先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施宏俊介绍“十力丛书”的出版情况。他说,熊十力先生一生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自许,亦终生以著书立说为己任。“十力丛书”与我们已经出版的或即将出版的梁漱溟、罗念生、贺麟、王元化诸先生的著作都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构建的世纪学术出版体系中的重要一章。熊先生对于自己著作的价值有深刻的自信并希望广为流布,生前的著作都予以出版或印存,不过前期各种重要著作都曾正式出版,20世纪50年代之后限于传统文化的境况,则大多自费印两百本分赠亲友以备保存而已。熊先生去世后,80年代王元化先生首先组织出版了《佛家名相通释》等单行本,其后“熊十力论著集”及《熊十力全集》等相继出版。我们这次出版尽量以原始的版本为底本,采取简体横排以及单行本的形式,便于普及和流通,这是元化先生对我们出版这套书的要求,也符合熊先生的心愿。1947年《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十力语要》以“湖北十力丛书”的名义印行,此后熊先生自筹印存的著作也都以“十力丛书”为名,此次出版仍沿用这个名字,元化先生认为这个丛书名更能传达熊先生的精神。王先生对这套书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意见,他像对待自己出书一样,尽管身在病中,仍对这套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当时他已经不能亲笔写文章了,他就采取口述并请熊明心整理的方式,为丛书做了总序。今天,我们与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这么一个学术座谈会,一是希望借以缅怀一代大师的学术风范,来为今后更好地系统研究熊十力的学术思想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另外,也希望借此机会听到各位专家对我们在今后学术出版方面的批评与建议。
“十力丛书”著作权授权人万承厚介绍“十力丛书”出版前后以及王元化先生为丛书出版所做的积极推动等相关情况,并回忆了熊十力晚年在上海的情况。她说,当年为出版《乾坤衍》一书,都是我帮助联系董老、郭沫若,得到批准,自费油印了一两百本,出了一万多块钱。父亲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写作,文革中挨斗的时候绝食抗议,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都过去了,不谈了。现在出的这套书,质量好,价格便宜,现在的学生都能读,非常好,我非常满意。谢谢出版社和各位专家。
与会学者围绕“十力丛书”以及“熊十力与中国哲学”、“熊十力与现当代传统文化的复兴”、“儒学如何活在当下”等话题进行讨论,气氛自由活泼,学者们妙语连珠。大家一致认为这套丛书在策划、编校、版式各方面都做得很好,是熊十力著作出版的一次新的突破;对于熊十力的思想价值和学术地位学者们也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海社科院罗义俊谈了这次出版“十力丛书”的三个特点:有熊先生的后人直接参与;尊重作者,尊重学术;尊重读者,尊重文化。又从熊先生作为思想家、哲学家及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纪念熊先生等七个方面高度评价了熊十力的道德文章与学问襟抱。他认为,熊先生是为中华文化开生路、开新路,对熊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的书读好,把学问做好。
北京大学楼宇烈说现在做学问只有“四通”才能八达,所谓“四通”就是: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古、近、现代史贯通,中西东(中西印)贯通。熊十力就是真正做到四通并能够综合创新的大家。目前对熊十力的研究都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的深入下去,现在的学者受西方的影响,把学问对象化、知识化,没有把学问与自己的身心、人生结合起来。
复旦大学张汝伦的发言充满激情:熊十力先生文字好,读来有豪杰之气,他的学生在这点上都不如他,他是真人,元气淋漓。我现在每天晚上养成了“读熊”的习惯。他说,我们现在给熊十力以很高的地位,但真正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还没有登堂入室。他建议以后还可以做熊十力著作的注释本,对真正的大师我们要舍得花时间精力来做研究,他说,熊十力作为具有问题意识和人类意识的大哲学家,“心胸非常开阔,有文化上的大悲大愿。他突破了一家一派的局限,他真的是有豪杰之气、英雄之气。所以熊先生留下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留给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开发、去研究,去发扬光大。”
上海社科院陈克艰则说“熊先生救过我的命”,说曾通过读熊十力的书治好了自己的心病和抑郁症,所以他曾在《新唯识论》书后写了 “生命之再造”几个字。
华东师大许纪霖说:“熊十力、梁漱溟他们是具有这些轴心文明原人的风采,他们的气象很大,文明的承担是要有大使命感的人来承担,熊十力、梁漱溟先生是自觉地承担天命。在他们的思考领域中,整个宇宙、自然、人类、国家、个人都是浑然一体。这个气象是跟宇宙相通的,通天地,就是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我们首先感觉到熊先生的浩然之气扑面而来。在如今这个世俗的时代,我们如何把自己个人的人格和个人的学问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更多地具有这样的胸怀?”
复旦大学李天纲认为熊十力是近三四百年来中国学术史的集大成者。有关部门对于他晚年淮海路的寓所应该考虑挂牌加以保护。
陈卫平、潘德荣、陈子善、罗岗、陈赟等学者也从各个方面讨论了熊十力的为人和为学,远在德国读书的熊十力的曾孙女熊明心也特意发来了一封信,深情回忆在与王元化先生相处的最后时光里为“十力丛书”的出版一起工作的情景。
文汇报、东方早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周报、南方人物周刊、第一财经日报、新民周刊、深圳商报等多家媒体参加会议。
“十力丛书”是自2007年起重新点校、推出的熊先生著作系列,不久前刚刚辞世的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极力促成丛书的出版,并为丛书作序。熊十力晚年定居上海,闭门著书,王元化是当时少数几个与之往还较密的人之一。当时王因胡风案受牵连处境艰难,熊对此深表同情,两人情分在师友之间,王基本是以学生辈的身份向熊问学。熊先生去世后,王先生最早组织出版熊的著作。
会议首先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施宏俊介绍“十力丛书”的出版情况。他说,熊十力先生一生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自许,亦终生以著书立说为己任。“十力丛书”与我们已经出版的或即将出版的梁漱溟、罗念生、贺麟、王元化诸先生的著作都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构建的世纪学术出版体系中的重要一章。熊先生对于自己著作的价值有深刻的自信并希望广为流布,生前的著作都予以出版或印存,不过前期各种重要著作都曾正式出版,20世纪50年代之后限于传统文化的境况,则大多自费印两百本分赠亲友以备保存而已。熊先生去世后,80年代王元化先生首先组织出版了《佛家名相通释》等单行本,其后“熊十力论著集”及《熊十力全集》等相继出版。我们这次出版尽量以原始的版本为底本,采取简体横排以及单行本的形式,便于普及和流通,这是元化先生对我们出版这套书的要求,也符合熊先生的心愿。1947年《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十力语要》以“湖北十力丛书”的名义印行,此后熊先生自筹印存的著作也都以“十力丛书”为名,此次出版仍沿用这个名字,元化先生认为这个丛书名更能传达熊先生的精神。王先生对这套书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意见,他像对待自己出书一样,尽管身在病中,仍对这套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当时他已经不能亲笔写文章了,他就采取口述并请熊明心整理的方式,为丛书做了总序。今天,我们与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这么一个学术座谈会,一是希望借以缅怀一代大师的学术风范,来为今后更好地系统研究熊十力的学术思想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另外,也希望借此机会听到各位专家对我们在今后学术出版方面的批评与建议。
“十力丛书”著作权授权人万承厚介绍“十力丛书”出版前后以及王元化先生为丛书出版所做的积极推动等相关情况,并回忆了熊十力晚年在上海的情况。她说,当年为出版《乾坤衍》一书,都是我帮助联系董老、郭沫若,得到批准,自费油印了一两百本,出了一万多块钱。父亲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写作,文革中挨斗的时候绝食抗议,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都过去了,不谈了。现在出的这套书,质量好,价格便宜,现在的学生都能读,非常好,我非常满意。谢谢出版社和各位专家。
与会学者围绕“十力丛书”以及“熊十力与中国哲学”、“熊十力与现当代传统文化的复兴”、“儒学如何活在当下”等话题进行讨论,气氛自由活泼,学者们妙语连珠。大家一致认为这套丛书在策划、编校、版式各方面都做得很好,是熊十力著作出版的一次新的突破;对于熊十力的思想价值和学术地位学者们也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海社科院罗义俊谈了这次出版“十力丛书”的三个特点:有熊先生的后人直接参与;尊重作者,尊重学术;尊重读者,尊重文化。又从熊先生作为思想家、哲学家及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纪念熊先生等七个方面高度评价了熊十力的道德文章与学问襟抱。他认为,熊先生是为中华文化开生路、开新路,对熊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的书读好,把学问做好。
北京大学楼宇烈说现在做学问只有“四通”才能八达,所谓“四通”就是: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古、近、现代史贯通,中西东(中西印)贯通。熊十力就是真正做到四通并能够综合创新的大家。目前对熊十力的研究都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的深入下去,现在的学者受西方的影响,把学问对象化、知识化,没有把学问与自己的身心、人生结合起来。
复旦大学张汝伦的发言充满激情:熊十力先生文字好,读来有豪杰之气,他的学生在这点上都不如他,他是真人,元气淋漓。我现在每天晚上养成了“读熊”的习惯。他说,我们现在给熊十力以很高的地位,但真正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还没有登堂入室。他建议以后还可以做熊十力著作的注释本,对真正的大师我们要舍得花时间精力来做研究,他说,熊十力作为具有问题意识和人类意识的大哲学家,“心胸非常开阔,有文化上的大悲大愿。他突破了一家一派的局限,他真的是有豪杰之气、英雄之气。所以熊先生留下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留给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开发、去研究,去发扬光大。”
上海社科院陈克艰则说“熊先生救过我的命”,说曾通过读熊十力的书治好了自己的心病和抑郁症,所以他曾在《新唯识论》书后写了 “生命之再造”几个字。
华东师大许纪霖说:“熊十力、梁漱溟他们是具有这些轴心文明原人的风采,他们的气象很大,文明的承担是要有大使命感的人来承担,熊十力、梁漱溟先生是自觉地承担天命。在他们的思考领域中,整个宇宙、自然、人类、国家、个人都是浑然一体。这个气象是跟宇宙相通的,通天地,就是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我们首先感觉到熊先生的浩然之气扑面而来。在如今这个世俗的时代,我们如何把自己个人的人格和个人的学问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更多地具有这样的胸怀?”
复旦大学李天纲认为熊十力是近三四百年来中国学术史的集大成者。有关部门对于他晚年淮海路的寓所应该考虑挂牌加以保护。
陈卫平、潘德荣、陈子善、罗岗、陈赟等学者也从各个方面讨论了熊十力的为人和为学,远在德国读书的熊十力的曾孙女熊明心也特意发来了一封信,深情回忆在与王元化先生相处的最后时光里为“十力丛书”的出版一起工作的情景。
文汇报、东方早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周报、南方人物周刊、第一财经日报、新民周刊、深圳商报等多家媒体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