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华东师大-康奈尔暑期理论研讨班(简称ECSST)将于2016年7月18日至2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该研讨班由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举办,康奈尔大学四位资深教授赴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五天的讲授。研讨班采用全英文教学,主要面向亚洲各国及地区从事人文艺术研究的青年学者进行选拔招生。入选并完成学业者将获得由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颁发的正式结业证书。
本届研讨班主要包括四次讨论课和四场讲座,分别由四位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主持和讲授。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自由选择进入心仪的研讨小组。此外,本次研讨班内容还包括两次文化活动,四位教授将与学员共同参观艺术展并进行讨论。
本研讨班不收取任何学费。住宿费、餐费、赴上海的往返旅费,则由学员自行承担。
分主题
酒井直树(Naoki Sakai)教授:人文主义与人类学视野下的亚洲人文理论
酒井直树是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与比较文学系 Goldwin Smith 讲席教授,饮誉世界的著名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比较文学、思想文化史、翻译研究、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研究,以及包括演讲、书写、有形表达、书法体系、语音传统在内的文学与符号形式的历史。他的著作包括:《过去的声音:18世纪日本话语的语言形态》、《死胎:作为语言与民族的日本》、《所谓“日本思想”问题》、《翻译与主体性》、《希望与宪政》、《种族主义研究·卷一》。自1996年以来,他还主持研究和出版《印迹:多语言文化理论与翻译》丛书,跨越韩、中、英、日、德、意、西等7种语言。
主讲内容简介:
亚洲人文学科可以生产出何种理论?亚洲理论是怎样的?它是俗艳的矛盾修辞,或知识的反常?在这些问题中,亚洲的特性不是问题,相反,是我们的预设使亚洲及其理论成为某种相对陌生或怪异的事物。这种预设认为,理论就应该是欧洲或者说西方世界通常所希望的那样。(当然,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地理上来说,欧洲和西方世界都应该被区别开来,但由于篇幅所限,这两个指称在这里几乎通用。)
与任何文明一样,欧洲生产知识,但它以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特殊方式来操作其知识生产。直到现在,欧洲依然以它对于理论——主要是哲学——的全情投入而骄傲。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欧洲以它从事知识生产的特殊方式定义自身,同时也被其定义。它持续不断地思考、批判、转换其自身的知识生产方式。欧洲并不满足于知识本身的生产,更要生产出一种它自身知识生产的衍生:自反的、批判的、先验的知识生产形态,这被认为是欧洲自古希腊以来就不同于其他人类文明的独特性。欧洲人认为自己具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理论能力,并将之命名为“人文主义”,以区别于其他人种学上的人类,即指那些能够生产知识却不能对其自身知识生产的运作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人们。
但是,本研讨班的核心议题并不是“人文”与“人种”的二元论,否则它仍然在塑造人文学科的规训结构,而是欧洲人文主义的危机:要保持这种西方或欧洲世界的人文主义例外论已经越来越困难了。通过对欧洲人文主义危机的考察,本次研讨班将讨论今天亚洲人文主义的理论位置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蒂莫西·穆雷(Timothy Murray)教授:技术的美学:把艺术与技术的交接理论化
蒂莫西·穆雷是康奈尔大学人文学社主任,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Rose Goldsen新媒体艺术资料馆馆长。蒂莫西·穆雷是新媒体、电影和视觉研究方面的哲学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新媒体艺术的策展人。他的专著包括《数字巴洛克:新媒体艺术和电影褶皱》;《戏剧创伤:表演、录像与艺术中的性与种族的幽灵》;《像电影:屏幕、镜头与画布上的意识形态幻想》;《戏剧的合法化:十七世纪法国与英国的天才寓言》;《接触地带:光盘的艺术》。合作编著的有:《当代法国思想中的戏剧性政治》;《重新占据:早期现代文化的精神分析与幻觉》。
他是“批评与理论学院”的董事会成员,目前策展项目是在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中举办的“代码源:Goldsen资料馆中的媒介艺术50年”。过去的策展项目包括:C理论多媒体、接触地带:光盘的艺术。
主讲内容简介:
电影和各种机械化再现技术的兴起,为长达一个世纪的有关美学以及情感、感觉和物质过剩的反思,提供了广博的背景。研讨会将强调对电影和新媒介技术的心理哲学方法运用,以此来理解这种技术美学与主体性、表演性、文化等当代构想有关的知识背景。虽然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了“关于技术的问题”,警告切勿以过分
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技术研究,然而费利克斯·瓜塔里还是在数字文化的网络时代赞美“作为机器的大多数”。
本次研讨班将特别关注亚洲艺术,讨论电子和新媒体艺术中广泛的国际影响,以此建构美学和科技艺术的社会贡献之间的平衡。韩国的视频先锋艺术家白南准,用电视创造了炫目的视频散文;中国艺术家徐冰,通过融合中国的书写形式和计算机符号,思考语言的影响;日本的中谷芙二子让观众被神秘的浓雾环绕,而新媒体艺术家藤幡正树将GPS监控技术转化为人类铭文的三维映像。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思考科技艺术的变革性作用,以及包括从东方到西方,它对人类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艾米·维拉瑞乔(Amy Villarejo)教授:显形的城市——都市化、性别与性
艾米·维拉瑞乔是康奈尔大学表演与媒体艺术系的教授。研究专长为:电影理论与电影史、电视和流行文化、女权主义和酷儿理论。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中期美国电影、电视、广播中的种族主义和左派政治,以及女同性恋和女权主义纪录片。她曾是“批评与理论学院”成员,其著作包括:《克里斯蒂娜女王》
(1995),《关键帧:流行电影与文化研究》(2001),《女同性恋的规则》(2003),《电影研究:基础知识》(2007),《轻盈的酷儿》
(2014),以及即将要出版的《女同性恋的规则:文化批评与欲望的价值》。在即将出版的合著新作《电影研究:全球导论》中,她所关注的问题转向了全球电影。此外,她还撰写了有关巴西电影和南亚媒介文化的文章。
主讲内容简介:
我们如何理解由全球城市化所造成的感知与现象经验?本次研讨会将沿着三种重要的理论传统探讨一些批评理论和艺术作品,这些理论和作品能够揭示错综复杂的空间身体化经验和被构建的环境。
关键的起点是公共领域和经验领域的交叉。借鉴亚力山大·克鲁格和奥斯卡·内格特的著作《公共领域与经验: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分析》,我们将追溯公共和反公共概念如何有助于形成贯穿整个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城市艺术与行动主义艺术,尤其是在酷儿理论领域中。在当代城市与批评实践中,反公共兴盛到何种程度?在全球化工业语境下,替代性的艺术与媒介文化如何扎根与繁盛?在今天的都市风景中,我们如何将经验的社会视域概念化,以及这种经验如何通过身体和情感,被感觉到并被清晰地表达出来?
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我们转向理论和艺术作品,它们阐明了构建环境的基本身体化经验。从梅洛-庞蒂为了空间的现象经验而发展出语言叙述,到荷兰摄影师伊万·巴恩通过加入人像来挑战纪念性建筑总是孤立静态的传统。这些资源帮助我们来定位,经验与反应这些空间经验的多元美学资源之间相互冲突的尺度。
我们将从摄影的静止图像,转向都市环境中移动与分散的批评性的媒介实践与数字视觉文化,了解美学与政治如何在剧变、波动、临工、不平等等语境中的相互作用。我们通过关注数字艺术与大众电影/媒介来检验媒介的基础设施和网络,以得出结论。这些媒介包括,从德国的装置艺术到尼日利亚的录像到媒介笔,从民族志到数字地图。
本研讨会的目的是,了解电影如何“发生/占有”空间(在地性、环境建构、生产/流通/展览的循环),以及它如何在物质与想像的层面、经验与感觉的层面上“制造”空间。
蕾纳特·法罗(Renate Ferro)副教授:展映反乌托邦图景
蕾纳特·法罗是康奈尔大学的艺术客座副教授,跨媒介观念艺术家。她是“焊补工厂”研究设计实验艺术实验室的主任,国际新媒体计划的执行策展人。她的作品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征用赛博构架,包括基于网络的投影,基于时间的媒介、装置、表演、绘画,以及基于文本的作品。她的装置、表演、录像作品已在英国的弗洛伊德博物馆、墨西哥的FOMMA博物馆、纽约的Harvestworks、加拿大的AWOL、中国的清华大学、杭州美术馆等世界各地博物馆展出。她是《变音符号》的艺术编委,并在《变音符号》、《戏剧期刊》、《新纪元》、《不确定的美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主讲内容简介:
表演艺术家莎伦·海耶斯认为,档案就是发生的事件,即一种碎片化的、在呈现时刻展开的非事件。无论是平凡的还是史诗性的,其根本的动力就是要记录下发生的事件然后在当下呈现。今天,我们依靠当代手机的焦距、速度、具有高分辨率和高清晰度的帧频已经在做这些事。海耶斯辨析档案(照片、视频或声音)会作为“证词”而存在,并以动画的形式进入未来的繁荣。
本次研讨会的核心是观看当代媒介艺术家把“非事件”或“档案”转换成“类事件”的证词,通过三种艺术模式:资料、实验纪录短片、艺术装置。这些艺术家使用多种文献形式,如静态照片、录像、声音、动画和3D图像。无论是制定自己的档案还是挪用他人的,艺术家们将剪辑、投影和装置艺术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彻底被改造的新叙事集合。新的混合视像——无论是放映或投射在画廊或艺术馆的空间中,通过幽默、不敬和讽刺等策略动摇意图,挑战原本的意义。编辑和组合的策略是否能够通过动摇时空状态和意义,致使乌托邦愿景变成反乌托邦愿景?通过路易·马兰、米歇尔·福柯和当代作家保罗·马格诺里的理论透镜,我们将看到反乌托邦的情形以及文件和史实的关系。此外,我们还将思考如何适当地改变这种关系?
除了观看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法罗还将分享自己创作的作品。它们是以上那些策略的示范。
时间表
7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 10:00:开幕式
午餐
13:00-15:00 讨论组A
15:00-15:15 茶歇
15:15-17:00 讲座A
7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
10:00-12:00 讨论组B
午餐
13:00-15:00 讨论组C
15:00-15:15 茶歇
15:15-17:00 讲座B
7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
10:00-12:00 讨论组C
午餐
13:00-16:00 参观:画廊或博物馆
16:00-17:00 参观总结与讨论
7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
10:00-12:00 讨论组D
午餐
13:00-16:00 参观:画廊或博物馆
16:00-17:00 参观总结与讨论
7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
10:00-12:00 讲座C
午餐
13:00-15:00 讲座D
15:00-15:15 茶歇
15:15-16:00 圆桌讨论
16:00-17:00 闭幕式
17:30 闭幕晚宴
申请方式及截止日期
1、请将您的个人简历发送到邮箱:ecsst2016@163.com,如有已发表的相关主题论文,也请随简历一同发送。经筛选后,入选者将收到我们发出的正式邀请函。
2、申请截止日期:2016年6月10日
主办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