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耿幼壮教授受邀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学院作了题为“何谓诗意译写?——伊兹拉·庞德的中国诗歌和儒家经典翻译”的讲座。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刘文瑾老师主持,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金雯老师评议。中文系教授范劲老师、副研究员卢逸凡老师以及上海大学张珊老师都出席了讲座。
讲座伊始,耿教授提出庞德对中国诗歌及儒家经典的翻译是富于诗意和想象力的,这引出了何为直译、何为意译(乃至何为翻译)的问题。耿教授先同现场师生欣赏庞德《河商之妻》(The River Merchant’s Wife,即李白《长干行》)、《孔子诗章》(The Cantos of Ezra Pound)等译作的朗诵视频,接着他指出庞德所采取的诗性翻译策略,即不追求忠实于原文的直译,而是通过鲜明的意象创造性地呈现原作的情感和氛围。
随后,耿教授介绍了对庞德的诗学翻译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及作品。庞德早年从美国汉学家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处学到“表意文字法”(ideogrammic method),并基于他的遗稿翻译了 14首中国古诗,这些诗1915年以《华夏集》(Cathay)为题出版。庞德所翻译的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未完成)主要参考的是法国汉学家纪尧姆·波蒂埃(Guillaume Pauthier)的“四书”法文译本和苏格兰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翻译的《中国经典》(Chinese Classics)。方志彤(Achilles Fang)、荣之颖(Chih-ying Jung)和维罗妮卡·孙(Veronica Sun)是曾直接与庞德交往合作的中国学者,他们也为庞德的翻译创作和庞德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耿教授在阐明庞德对中国经典的诗性译写后,援引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中对庞德的评价,以及展示徐冰《天书》(Book from the Sky)等艺术作品,探讨了当代如何思考与批判中西方文字表达方式与文化传统的问题。
最后,金雯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总结。卢逸凡老师对庞德与中国诗歌翻译问题做了进一步补充。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和耿教授就庞德的精神性、庞德翻译的文学性与创造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