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我不赞成西方关于正义的争论

发布日期: 2014-06-09   作者: 陈波  浏览次数: 11

  一部日本电影里面,儿子检举母亲杀死父亲,最后母亲也被判死刑。李泽厚先生问大家,如果你们是那个孩子是否会这么做?告还是不告?

  搜狐文化上海12日专电 李泽厚先生在“伦理学研讨班”课堂上只提问不讲演的原则,让一些同学遗憾;而在场同学伦理学基础参差不齐也让讨论常常豁边,无法集中到某一个主题。所以,上周五第一讲下课的时候,负责课务的老师对听课学生说,下一讲不来的同学来登记一下,还有很多同学想来上课。

第二讲继续火爆

  今天上午“伦理学研讨班”第二讲,并没有让100多人的课堂空下来,绝大部分注册同学都坚持了下来,而视频直播的教室也依然是满的。

  9点半李泽厚先生出现在教室前,他先去跟视频听课的同学打了招呼,这也是他主动提出的。

  今天上午课程的主持是华师大哲学教授杨国荣。“本来我的意思是请李先生来随便聊聊,现在更加学术化一点,但也便于李先生思想的讨论。他的创作一直没有中断,一直在说封笔,但还是一本本大作出版。”

  即便课堂只是讨论问题,李先生负责发问和追问,但这几天,李泽厚先生只要空下来就要备课,跟真的上课一样。

  李泽厚先生一上来先总结了上一堂关于伦理悖论问题的讨论,他说,上一次蛮热闹的,提问、不同意见都有,“但我是怀疑派,对这种热闹,是否大家回去想过,会不会没有什么收获?是否有启发?”李泽厚先生担心,热闹只是在课堂上,但真正的收获可能没那么大。“否则,这堂课是否还值得上?”

  李泽厚先生亲自总结了上一堂课的讨论要点,首先,具体的问题具体方法对待,很多人平时讲道理头头是道,但面对具体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把抽象原理直接搬到具体问题,这会产生问题;第二,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在某些情况下是正确的,比如洪灾时候分洪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牺牲少数人财产和生命是可以接受的。不能简单排斥或接受某个绝对真理;第三,情本身是有价值的。

道德选择到底由那些因素决定?

  总结完上堂课的内容后,李泽厚先生开始转入今天课程的正题,他今天要讲的重点是道德的心理结构,也就是道德选择到底是有那些因素决定的。他同样以具体案例发问开始,他举的案例是,一部日本电影里面,儿子检举疼爱自己的母亲杀死自己父亲,最后母亲也被判死刑。李泽厚先生问大家,如果你们是那个孩子是否会这么做?告还是不告?

  现场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不告发。而从这个案例,李泽厚先生得出的个人结论是,这也是情本身的价值,“在我的观念里,和谐高于正义,这是我的看法。我不赞成西方关于正义的争论。”

  而从这个案例出发,也可以看出人的道德心理非常复杂,那么在这种道德心理里有哪些因素决定呢?在同学们争论了很长时间后,李泽厚先生总结说,情感、理智(意志)和观念因素构成人的道德心理,可最重要的是,在这三种因素中,那种因素占据人的道德心理或行为最重要方面?

  同学们10多分钟的讨论,最后被归结于两派,一派是情感,一派是理智,而这两派在哲学上的代表也就是休谟派和康德派,李泽厚先生总结说,“康德强调理性是道德的起源,休谟强调同情是道德的起源。”“但我是康德主义者。”

  情感、理智(意志)和观念,道德心理三因素,在杨国荣教授那里分别被定义为思-理性自觉、欲-个人意愿、悦-情感认同,真正意义上道德,总是包含这些特征。在具体的情景中,这些因素会各有侧重。道德行为特征就是在不同情景、不同个体展开,三因素在不同情景侧重不同。“康德被认为是形式主义,可能跟他没有注意具体情景有关。”

动物有无道德问题牵跑课堂话题

  但今天的“伦理学研讨班”课程下半段比较令人遗憾,将近一个小时时间,参与讨论的学生都纠缠于动物是否有道德?动物的道德与人的道德区别?人的道德是怎么产生的?……而这些问题,在哲学史上争论几千年,也是无解的争论。

  李泽厚先生说,康德反对道德建立在任何感性基础上。但李泽厚先生认为,康德错误的地方在于,他把意志作为普遍原则,“我认为情理结构不是自然发生,是靠训练的。意志锻炼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文化和教育。道德不是同情,而是应该这么做。我向来被反对,我不怕反对。”

  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生存到现在,人类从原始时代就开始意志,康德把意志看做是外在规律,没有看到人性的问题。“我认为,人性是区别于动物、机器性。人为什么有逻辑、有审美,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比如杀生成仁是道德性的吗?就是意志力的问题。”“所以,我们从小需要培养是非好恶之心,善恶是变化的,道德变化,善恶观念随着时代变化。”

  所以李泽厚先生认为,尽管他是康德派,但他认为中国恰恰讲究意志力量与情感派结合,所以有情理结构,这也是可以从中国文化资源中可以获取的。 (供稿:石头)

(搜狐文化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