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首届思勉人文跨学科暑期学校”在闵行校区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云集陈来、陈少明、郭齐勇、严佐之、杨儒宾、杨国强、杨国荣、杨祖汉、张文江等海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旨在通过精读经典、名家演讲、学员论坛等多种形式,推动对儒学经典的理解、转化与应用,探寻中国梦的历史文化底色。
简短的开班式之后,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做首场演讲。陈来教授在中国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领域的研究独树一帜,尤其是他关于朱子哲学、阳明哲学和王船山哲学的研究成果,即《朱子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和《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都是相关领域的经典之作,而他的最新著作《仁学本体论》更是在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反响。有意思的是,陈来教授今天的演讲并没有围绕宋明理学展开,而是以“荀子政治哲学之研究”为题,别开生面地从人性公理的角度阐发荀子的政治哲学。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陈赟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几十所高校的120余名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本科生聆听演讲,座无虚席,盛况空前。
讲演之初,陈来教授就开宗明义地提出,研究和说明荀子政治哲学的基础,既可以采用传统哲学研究的论述进路,也可以采取“公理”方法,即还原荀子政治哲学的原始假设和根本出发点。他认为,后者更能清楚地揭示荀子哲学最基本的价值及其结构。由此,演讲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通过对性情与物势的讨论,厘清荀子政治哲学对自然状态必然导致争夺的人性论论证。围绕着《荣辱篇》的“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等文本的分析,陈来教授指出,在荀子那里,材性与性情不同,前者是人生来具有的性质或原始素材,它为社会的塑造和个体的修为提供素材。相对材性而言,荀子更重视情性。因为材性论只是提供了道德哲学的人性基础,而对荀子而言,性情论则关联着政治制度的形成。情性的具体内涵在于“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这种情性由于进一步与“势位齐而必争”的政治学定理以及“欲多物寡而必争”的经济学定理相关联,构成了荀子政治哲学的出发点。
其次,通过对分辨和礼义的讨论,说明荀子对息止争夺的政治条件的设计。“势位齐而必争”以及“欲多物寡而必争”实质上是荀子对自然状态和人类纷争根源的论述,问题是在物品有限供给的背景下,如何防止、息灭争夺。陈来教授认为,在荀子那里是通过对“分”的阐发来达成的。“分”代表一种社会分级系统,即一种等级化的制度,它规定了一个人在此系统中的政治地位和消费限制。政治地位的分级使人的势位有高有低,确保政治领导成为可能;消费的等级限制使得物品的有限供给不会产生社会冲突。而分、辨体现于社会规范体系,便是“礼”;“礼”反映在意识和原则上,即为“义”。“分”的社会结构是以“义”的价值理念为其依据的,“义”为“分”提供了实践动力和价值正当性。荀子对于礼义的论证并不重视自然法,而更重视圣王的作用,其实质是重视人类政治经验和政治理性在历史实践中的发现。
再次,通过对“心”和“知”的讨论,说明荀子哲学中“心”作为理性的重要意义。陈来教授认为,荀子那里,情性是每人与生俱来的,但由于心知的差异,故每人的情性之发是有所不同的。在“心”的制约作用下显现的欲望,就和天生的自然欲望不完全一致了。因而,在实际生活中,“欲”会引导到“求”,而“求”却不一定导致“争”,阻止“求”变为“争”的关键在“心之所可”。可以说,这里的“心”实质上类似于霍布斯所说的自然理性公理。
通过以上分析,陈来教授总结出荀子政治哲学的两条线索,一是“情性说”代表的自然欲望原理,二是“礼义说”代表的自然理性原理。前者是自然状态的基础,后者使人摆脱自然状态成为可能。最后,陈教授从比较的视野出发,对荀子和孟子关于人性的不同理解所展示出来的儒学的不同面向做了分析,认为与孟子心性儒学对教育和修身的重视不同,荀子的人性论问题意识的核心不是道德修身,而是从国家、政府、权威的必要性和自然状态着眼的。